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上海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上海重点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教师卷(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班级、姓名、学号等填写淸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

本试卷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20分)孟浩然的疏离①“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②《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特色,用闻一多先生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

起笔平平写去,从黄昏□□的渡口,到月下□□的松径,似乎不过是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前后平仄两组韵脚把诗切割为两个部分,照应了时空转化;作为过渡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平淡的叙述中,同样让人感到“切割”的意味:诗人仿佛正把自己从喧闹的尘世中剥离出来,投身于另一个寂静而不免于荒凉的世界。

③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与世间疏离的感觉随处可见。

孟浩然诗歌的取材,比诸其余盛唐诸大家,未免狭隘,除了他精擅的山水诗之外,差不多就是一首一首的送别诗了。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些诗里,一如“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境,“君”如何如何,“我”如何如何,这样的比照,时常跳出。

这虽是送别诗套数,在所存无几的孟浩然诗作中,用得未免也频密了点: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

——《送友人之京》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④这些诗句里,青云与青山,水国与京华,“君”与“我”的剥离,似乎不仅在眼前的旅途,而在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根本背道而驰。

若把“君”看作入世者,那个“我”自然成了避世者;前者准备“兼善天下”,后者准备“独善其身”。

“我”对“君”的心态也颇可玩味。

《鹪鹩赋》乃是张华所作,赋前序云:“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

”以“鹪鹩赋”对“王佐才”,既有谦抑之态,又有自得之情;以“乘槎客”对“失路人”,自得之情更是宛然。

⑤闻一多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

”他认为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这项矛盾在他身上并不太显著。

他举“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为例,赞扬孟浩然止于羡鱼而并不结网,是难得的一贯,超出他的时代。

⑥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恰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

同时他还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这类句子。

其实,那个“羡鱼”而不“结网”的姿态,恰是孟浩然矛盾行止的最佳写照。

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从前那些诗人们的作品里,每每颠倒了过来,或者说,诗中所表达的理想时常与他们现实的身份形成反差——穷时幻想兼济天下,达时渴望退步抽身。

对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们来说,功名富贵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追求。

李白入京求官时,会大方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张九龄功业极盛之时,诗作表达的反而都是恬淡之情、归隐之志。

孟浩然呢?他并非没有入世之热望,却又始终不肯、不敢或者不能放弃出世的姿态。

他不曾经历大进大退、大起大落的跌宕,而是把身形凝固在了提步将迈不迈的一瞬。

⑧关于他的那个著名传说,似乎是他这种“两头不着”的境况的写照: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

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

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

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⑨因友人引荐而忽然有了“面圣”的奇遇,朗诵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不但“明主”不悦,“故人”也不见得欢喜。

联系到他后来终于没能留任张九龄幕府,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

⑩要说谁最好地“解决”了出世入世的矛盾,那一定不是孟浩然,而是王维。

荣与辱,进与退,王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看破的也都看破了,所以他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

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⑾孟浩然是幸运的,他不曾经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离,不曾经历李白暮年流放夜郎的狼狈,甚至不曾经历王维身陷贼中的尴尬,他生死河山全盛时。

但也因为他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真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

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

我们不能不欣赏他那些精妙自然的篇章,但如以现存诗作而论,则不免于单调。

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

他与王维齐名并尊,但王维诗从体裁、题材到意象丰富变化,都非他能及。

1、请将文章第②段“两组韵脚”中的字分别写出来昏、喧、门和处、去。

(2分)2、文章第②段空格处应填入的形容词依次是□□和□□。

(2分)(喧闹、寂寥)3、文章第④段内容看,孟浩然觉得自己与“鹪鹩”的相似之处在于地位卑微,却可以自得其乐。

(2分)4、文章第⑤—⑦段中作者的观点和闻一多并不一致。

闻一多认为孟浩然超脱功名之外,不为羁绊;而作者则认为他既有着入世的热望,又不愿放弃出世的姿态。

(2分)5、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B )( F )(6分)A.文章题目中“疏离”表现的是孟浩然始终不愿与现实社会妥协的品质节操。

B.文章开篇引用孟浩然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孟诗中“与世间疏离”的特点。

C.孟浩然诗歌创作取材比较狭隘,原因是他只精擅山水诗和送别诗。

D.从孟浩然“面圣”的奇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位不愿趋附权贵的的君子。

E.文章大量引用了唐人诗句,旨在增添文章的文化含量,并使语言生动华美。

F.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

6、就本文来看,孟浩然的诗歌成就比不上王维的原因是他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对世间的观照有限。

(2分)7、作者认为“王维……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请结合本学期所学的诗歌《终南山》的具体诗句及主题作简要分析。

(4分)诗句1分诗句内容1分主题1分语言表述1分(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8分)求乞者鲁迅。

微风起来,露在墙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

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

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

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灰土……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八日《语丝》周刊第四期。

8、本文收录在鲁迅的散文诗集《 野草 》中。

(1分)9、文中“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多次出现,象征了 当时疏远的人际关系 。

(2分)10、“我”在文中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既是 布施者 ,又是 求乞者 。

(2分)11、谈谈在本文中,鲁迅对“布施”行为的态度,并结合鲁迅的思想分析这一态度的原因。

(3分)作者认为“布施”是一种错误的救世方式,施舍于人只能增添求乞人的无知与贪婪。

在鲁迅看来,仅给予穷人物质帮助是不能拯救他们精神上的缺失的。

(三)、默写(6分)【任选6题,超过6题,按前6题评分】12、(1)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2)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3)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4)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5)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四)、阅读下面的汉乐府民歌,完成13——16题。

(7分)羽林郎【汉】辛延年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注释】(1)姬:美貌的女子。

垆: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亦指酒店。

(2)裾:衣襟。

襦(rú):短衣。

(3)蓝田玉:指用蓝田产的玉制成的首饰,是名贵的玉饰。

大秦珠: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也指远方异域所产的宝珠。

(4)鬟(huán):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

良:确实。

(5)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

庐:房舍。

(6)煜爚(yùyuè):光辉灿烂,光耀。

翠盖:饰以翠羽的车盖。

踟蹰(chíc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7)珍肴:美味佳肴。

脍(kuài):细切的肉。

(8)贻:赠送。

(9)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多用以制作妇女衣裙。

裂:古人从织机上把满一匹的布帛裁剪下来叫“裂”。

(10)逾:超越。

(11)谢:感谢,这里含有“谢绝”的意思。

金吾子:执金吾,是汉代掌管京师治安的禁卫军长官。

这里指调戏女主人公的豪奴。

私爱:单相思。

徒:白白地。

区区:指拳拳之心,恳挚之意。

【赏析】羽林郎,汉代所置官名,是皇家禁卫军军官。

诗中描写的却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辞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豪奴的调戏,谱写了一曲反抗强暴凌辱的赞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