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反复性与无限性问题
认识的反复性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 认识的反复性 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 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 认识 、 再实践 、 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 、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原因 : ① 认识对象的复杂性 ②认识主体的局限性:③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 认识主体的局限性:③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 认识的无限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随着事 认识的无限性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随着事 物的无限发展而不断丰富、 深化 、 发展 。 原因: 物的无限发展而不断丰富 、 深化、 发展。 原因 : 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其发展也是具 有无限性,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发展的无限性, 有无限性,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发展的无限性,决 定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定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2)实用主义真理观 (2)实用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创始人詹姆斯说:“ 实用主义创始人詹姆斯说:“它是有用的, 因为它是真的” 因为它是真的”,“它是真的,因为它是 有用的” 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胡适说:真理 “是人造出来供人使用的, 正因为它有用处,才叫真理。” 正因为它有用处,才叫真理。”
辩证思维方法问题
2、分析与综合 相互依赖。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 相互依赖 。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是分析的指 导和目的。 导和目的。 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 。 人一旦在思维中把握了事物的各个部 分的本质规定性, 思维运动就进入综合 。 分的本质规定性 , 思维运动就进入综合。 但综合 又是进一步分析的起点, 分析 - 综合- 分析 , 又是进一步分析的起点 , 分析- 综合 - 分析, 这就 是思维的运动过程。 是思维的运动过程。 互相渗透。对事物的认识,尤其复杂事物的认识, 往往采用的不是单纯分析或综合。而是分析中蕴 含着综合,综合中渗透着分析。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引入认识论, 辩证法运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 用于认识论, 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的认识论。
辩证思维方法问题
3、抽象与具体 具体认识过程图式:客观事物— ——感 具体认识过程图式:客观事物 — 实践 —— 感 性 具 体 ( 知 觉表 象 ) — 分 析 —— 思 维抽 象 体( ( 抽象的规定) ( 概念) — 综合 —— 理性具 抽象的规定 ) 概念 ) ——理性具 体(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感性认识的局限
感性认识的局限
谁短谁长?
谁短谁长?
感性认识的局限
谁大谁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所有的花都是香的 玫瑰花是花 玫瑰花是香的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3、
4、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 理论的系统。(毛泽东) 《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 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 (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 二次飞跃。 二次飞跃。 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 改造世界的目的。 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中的非理性问题
兴趣、意志、情感、潜意识等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辩证思维方法问题
1、归纳与演绎 (1)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归纳 是演绎的前提,作为演绎前提的一 般原理是归纳的结果,演绎是否正 确往往需要归纳进行证实和补充, 因此可以说,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 演绎是归纳的指导,归纳什么,怎 样归纳、归纳的目的是什么,往往 由演绎提供理论根据。 (2)相互转化。归纳的结论成为 。 演绎的前提,演绎的理论又成为归 纳的指导。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人的 实践 活动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形成于实践活动
相互 贯通
都是实践活动的目标
一定实践 条件下的 相对统一 实践基础上 不断发展 的统一
统 一 表 现
相互 促进
实践 标准
真理 和 价值 具体的 历史的 统一
具体的
历史的
五、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是 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 观对象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二、
(一)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含义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 真理转化(真理无论在 量上还是质上永恒发展)
三、真理和谬误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1.区别: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区别: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2.联系: 联系: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 (1)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相斗争而发展;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最能说明认识的能动性。
人的认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2)人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以抽象的 范畴、概念、符号、数字、公式、图形等 形式来把握认识客体。 (3)主体在大脑中创造出虚拟世界理想客 体。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 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 的。 总之,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观点全 总之, 面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 面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 动性。 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指出了人对世界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指出了人对世界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1、基本概念 价值: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2、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 实践活动的 认识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 真理原则: 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 ),追求和服从真理 追求和服从真理。 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 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 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
感性认识的局限
把国际象棋的每一格都放上米,需要 18446744073709551615粒,即使把 国库里所有的米都放完,也还放不满。 它的数量相当于当时全世界两千年内 生产的全部数量的总和。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一定的物质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 的意志和行动。 (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需要一系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需要一系 列的中间环节。 列的中间环节。
辩证思维方法问题
4、逻辑与历史统一 历史( 历史(1)客观事物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客观事物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2)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过程。 逻辑,是指上述两个方面的历史过程通过逻辑的 方法在概念等思维形式中概括,而在这些逻辑范 畴之间又形成一定的次序、层次、关系等。 所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是说(1 所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是说(1)逻辑进程要 与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2 与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2)逻辑进程 要与人类认识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情况: 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情况: (1)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1)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都有它适用的时空 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 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 会变成谬误。 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全面的 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片面化, 真理是全面的, (2)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片面化, 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情况: 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情况: (1)将由片面 非具体、 将由片面、 (1)将由片面、非具体、非历史理解所导致的错 误认识重新与具体实际、 误认识重新与具体实际、历史状况等联系起来加 以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从而重新获得正确的认识。 以全面理解从而重新获得正确的认识。 (2)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乃成功之母。 (2)失败乃成功之母。 (3)谬误可以从反面向人们提出发现真理的正确 (3)谬误可以从反面向人们提出发现真理的正确 道路。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