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篇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

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

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

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

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极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时段这一更替过程。

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

这种相当古老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承传在彝族十月历之中。

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标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完十二个月。

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

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中医学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

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

追其本溯其源,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就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之中。

条分缕析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原本含义之间的关系,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被掩盖的应该说,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甚至周秦这两个朝代,就已经逐渐被掩盖了。

比如,在我们接触到的中医经典中,就只有“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个季节”的内容,却很难找到十天干纪一年的十个月与十二地支纪一年的十二个月之内容。

顾炎武先生说得好:“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①但是,即使是“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也不是人人都了解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怎样创建起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了“十干所标示的天体位置,各自在不同的方向,求证这些天体之间的分离与聚合的位置,其范围是相当高远与空旷的,老百姓每天使用干支纪日,却不知道这种纪日方法是怎么制订出来的。

”②原因是,夏商周这三代以后,天文学知识为国家天文机构所秘而不宣。

特别是明代末年以来,官方天文机构管理混乱,工作人员马虎懈怠。

到了明末清初,远古时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知识几乎全部被西方天文学知识所替代!比如,钦天监所发布的天文现象与制订的历法经常出现误差。

“康熙七年四至六月,有所谓?金星昼见?和京师、山东地震,十二月,在钦天监治历的法国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煊(吴明炫之弟)所造康熙八年《七政民历》内,闰十二月应是九年正月,又一年两春分、两秋分种种差误。

吴明煊被罢职,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

康熙八年,杨光先的历算被验证错误严重,终被革职。

”③乘西学东渐之机遇,西方天文学知识得以乘虚而入!西方传教士不仅使用西洋历法改造中国历法,而且梦想把诞生于中国的阴阳五行据为他有。

据《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述,耶稣会士认为:中国本土的“五行说”和佛教“轮回说”由希腊传来:有些概念是从我们西方哲学家那里得来的。

例如,我们只承认四元素,而中国却很愚蠢地加进了第五个。

根据中国人的理论,整个物质世界(人、动植物以及混合体)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

和德谟克利特及其学派一样,他们相信世界的多重性。

他们关于灵魂轮回的学说,听起来很象毕达哥拉斯的学说,只是他们加进了许多解说,产生了一些更胡涂、更费解的东西。

这种哲学似乎不仅是从西方借来的,而且实际上还从基督教福音书得到了一线启发。

④可见最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是把当时中国人推崇的五行学说当作炫耀他们自身文化价值的宝物的。

[1]尽管在中医学界,从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到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以至清代作为官方所规定的医学教材《医宗金鉴》,都是将阴阳五行解释为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大之无外,细入无间”①的天地之气,用老百姓都知道的语言来讲,就是人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并生活于其中的昼夜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

但是,由于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星象学知识逐渐被西方天文历法星象学知识所替换,导致有关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北极、北斗、二十八宿等星象、历法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知识几乎全部淡出,这就使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发展到清末民初,学术界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2]究竟是指什么,就更说不清楚了。

尤其是今天的的中国学术界,反而出现了有的学者将阴阳解释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有的学者将五行解释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有的学者则干脆就说阴阳五行是伪科学!②至于“八卦”,也称卦经。

则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图形,即人们熟悉的太极八卦图。

在现代,有的辞书认为,“八卦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占卜。

”③有的辞书认为,“八卦中的乾坤(天地)为父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其余为六子。

乾坤生六子说明世界生成过程。

其对立卦象阴阳两爻互易表示事物变化,其卦序表明宇宙万物的多种模式。

八卦是中华民族幼年时期思想模式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④说到“干支”,学术界则比较推崇65年前,郭沫若先生所著《释支干》的解释。

《释支干》认为:“关于支干解释,自汉以来如《淮南子》、如《史记》、如《汉书》、如《说文》,虽均有所尝试,然皆据后来之字形字义以作望文生义之臆测,故了无一当”。

郭沫若先生就文字而论文字,从甲骨文之初形,考证得“甲、乙、丙、丁”乃是产生于渔猎社会的一组最早的文字系统。

他证释“甲”是鱼鳞、“乙”是鱼肠、,“丙”是鱼尾,“丁”是鱼之眼睛,四字通统从鱼而来,而鱼只有在渔猎社会时期才是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源,故得出“甲、乙、丙、丁”在文字发生学上当是最古老的一组文字。

郭沫若还对“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字作出了详尽的考释,指出它们是一组器物之象形,且多系古人所用之武器。

“戊为戚,己为缴,庚为钲,辛为剞为削,壬为镵,癸为戣”。

⑤“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制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

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

”⑥天文学史专家郑文光先生的《中国天文学源流》,则反对“十二地支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说法。

认为,十二个朔望月的十二组星象是十二支篇二:子午流注和阴阳五行子午流注和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

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时辰当地时十二正经脏腑走向五行中医寅时3-5手太阴肺胸->手阴金肺阴卯时5-7手阳明大肠手->头阳金肺阳辰时7—9足阳明胃头->足阳土脾阳巳时9—11足太阴脾足->胸阴土脾阴午时11—13手少阴心(脑)胸->手阴火心阴未时13—15手太阳小肠手->头阳火心阳申时15—17足太阳膀胱头->足阳水肾阳酉时17—19足少阴肾足->胸阴水肾阴戌时19—21手厥阴心主胸->手阴火心阴亥时21—23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