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是小学师资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崐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同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使学员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增进古代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8学分。
课内学时144,其中电视课36学时,录音课18学时。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教学要求(一)了解本大纲在各编概述中所提及的文学史知识;精读作品(凡在篇名旁标有△号者)的作者、创作时代、所属文体及其主要特征;泛读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二)理解精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艺术特点。
(三)掌握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四)背诵教材中指定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内容要点第一编先秦文学(一)概述1.《诗经》的时代、分类、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四言句式、创作方法。
2.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在记事、记言和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
4.哲理散文《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主要特点。
(二)作品诗歌《静女》(《诗经·邶风》):青年男女纯真炽热的爱情;铺陈直叙和心理描写。
△《氓》(《诗经·卫风》):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
《无衣》(《诗经·秦风》):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豪迈气概;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采薇》(《诗经·小雅》):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
《湘夫人》(屈原):借用神话故事写对爱情的忠贞;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理的刻画。
△《橘颂》(屈原):用拟人手法表现人生理想;托物写志。
散文△《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统治阶级中为争君位而骨肉相残的故事;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楚归晋知莹》(《左传·成公三年》):维护尊严,忠于国家;不卑不亢、委婉曲折的辞令。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贪图眼前安逸而丧失警惕是十分危险的;比喻说理,层层递进。
△《燕昭王求士》(《战国策·燕策》):求贤士兴国的历史经验;用排句增强语势,寓言构思新颖。
△《论语十二章》:孔子的“仁”“义”及重视个人修养的观点;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的语言。
(1、2、3、4、6、7、9、10章为精读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王道”学说;用生动比喻和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增强说服力。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几乎通篇为排句和对句。
△《秋水》(《庄子·秋水篇》):宇宙无限,知识无限;用拟人手法和浅显譬喻说明深奥的理论问题。
△《历山之农者侵畔》(《韩非子·难一》):韩非的法治思想;运用矛盾律来驳难对方,肯定自己的观点。
寓言十二则(△《染丝》、《楚王好细腰》、《揠苗助长》、△《攘鸡者》、《鲲鹏与斥安鸟》、△《忽与浑沌》、△《蒙鸠》、《石邑深涧》、△《歧路亡羊》、△《刻舟求剑》、《曾参杀人》、《南辕北辙》):上行下效、不可不合规律求速成等道理;通过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奥的道理。
第二编汉代文学(一)概述1.汉赋的类别、代表作、主要特点。
2.汉乐府的创作精神和叙事性。
3.《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叙事、写人方面的特点。
(二)作品诗歌△《东门行》:人民的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杂言,人物性格的对照。
《十五从军征》: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
△《有所思》:强烈的爱和恨;句式与人物情绪的配合。
△《陌上桑》:忠于爱情,不畏权贵;情节完整的五言诗,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
《羽林郎》:爱憎分明,讥刺权门豪奴;用偶句铺陈。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思妇缠绵的感情;比兴的运用和叠字的运用。
散文《论贵粟疏》(晁错):重农贵粟方能强国;逻辑严密,偶句、对句和对照、映衬的运用。
△《项羽本记》(节选)(《史记》):项羽的悲剧性格;叙事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报任安书》(司马迁):司马迁忍辱完成《史记》的精神;用典故表情达意。
△《苏武传》(《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
《孙膑减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利用敌人的成见而误导之,以智取胜;故事完整,叙述简明。
《韩信拜将》(《史记·淮阴侯列传》):重视人才,珍爱人才;生动的细节描写。
△《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敢于任事不畏权贵;人物形象的塑造。
△《优孟讽谏》(《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正直的人格和机智幽默的性格;句式特点。
△《请杀张禹》(《汉书·杨胡朱梅云传》):朱云不畏权贵的勇气和正直的品格;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万年教子》(《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对谄媚攀附的讽刺批评;含蓄而又尖锐的笔法。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概述1.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和主要特点。
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和主要特点。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家。
2.骈文的一般特点和代表作家。
3.小说的发展和《世说新语》的特点。
(二)作品诗歌△《短歌行》(曹操):感叹人生短暂和表达渴求贤才的忧思;情感表现曲折、跌宕,反复咏叹。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操):宽广胸襟和豪迈气概;写景气象壮阔,直抒胸臆。
△《白马篇》(曹植):歌颂边塞侠儿捐躯赴难视死如归;风格劲健。
《美女篇》(曹植):采桑女的形象;华美的辞采,细腻的笔调。
《杂诗》其五其六(曹植):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激、抑郁之情;比兴的运用。
△《移居》(陶渊明):远离官场后的欣喜与自得;平淡中见深情。
《饮酒》其九(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构思巧妙。
△《咏荆轲》(陶渊明):借历史人物表达嫉恶除暴的英雄猛志;英气勃发、豪放有力的风格。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慨;表现跌宕的情感。
△《梅花落》(鲍照):表现坚贞的品格;对比手法。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
散文△《登楼赋》(王粲):思乡怀归和才能不得施展的忧伤;情景交融,结构谨严。
△《兰亭集序》(王羲之):借兰亭自然风物的描绘传达闲逸洒脱之情;语言清新,文情并茂。
《归去来辞并序》(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喜悦;骈散相间的句法。
《汉世老人》(《笔林》):对吝啬鬼的讽刺;简洁、诙谐的文笔。
《树叶隐身》(《笔林》):讽刺不劳而获;情节幽默机巧。
《韩凭夫妇》(《搜神记》):韩凭夫妇不畏强暴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结构完整,结尾富有浪漫色彩。
△《干将莫邪》(《搜神记》):除强暴的正义行为;情节曲折动人。
《玉恭从会稽还》、△《过江诸人》、《陈太丘与友期行》、《王子猷居山阴》、△《石崇每要客燕集》、《王蓝田性急》(《世说新语》):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性格,语言简练。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一)概述1.隋代文学在六朝至唐的文学发展中所起的过渡作用。
2.唐代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初唐前期,尚承齐梁余风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
初唐后期的“四杰”、“沈、宋”、陈子昂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盛唐是唐诗的鼎盛期。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中唐是唐诗衰而复兴的时期,前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
“大历十才子”。
刘长卿、韦应物。
元结、顾况。
后期是唐诗发展史上的又一高潮。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柳宗元、刘禹锡。
李贺。
晚唐是唐诗发展的夕阳返照时期。
杜牧和李商隐。
温庭筠。
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
3.唐代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
唐代古代运动。
初唐至中唐前期是古文运动的准备时期,中唐贞元、元和、长庆年间是古文运动兴起并取得胜利的时期。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及创作成就。
晚唐是古文运动趋向衰落的时期。
师承韩愈的李翱、皇甫湜、孙樵。
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4.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
5.唐、五代词的产生与流行。
温庭筠、韦庄的“花间词”,冯延巳和李煜。
(二)作品诗歌《山中》(王勃):抒写旅愁归思;情景交融。
△《在狱咏蝉》(骆宾王):借咏蝉寄托含冤入狱的郁愤;巧用比兴,以物喻人。
《从军行》(杨炯):抒写书生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风格雄浑刚建。
△《渡汉江》(宋之问):抒写归途中思乡心切、近乡情怯的复杂矛盾心理;含蓄真切,感染力强。
△《感遇》(“兰若生春夏”)(陈子昂):以兰若自比,隐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纯用比兴,寄托遥深。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孤寂的情怀,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了月夜春江花林的美妙景色,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和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为传统闺情题材注入了新内容;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词清句丽韵律悠扬。
《咏柳》(贺知章):咏早春二月之柳;想象新奇,比喻工巧。
△《过故人庄》(孟浩然):记述乡村访友的情景,描绘田园风光的优美;生活气息浓郁,平淡质朴中蕴含深厚的情味。
《宿建德江》(孟浩然):抒写日暮夜宿时的羁旅之愁和江畔景色,情景相生,意境清新淡远。
△《山居秋暝》(王维):描绘秋天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取景典型,以声息、动态衬托宁静,诗情、画意兼具。
△《使至塞上》(王维):抒发只身赴边的抑郁心情,描写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大漠”一联的出色描写。
《鹿柴》(王维):描绘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以声衬静,以光见空,自然工妙。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抒发送友惜别之情;写景景中有情,抒情直中有曲。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概括千年以来边境不宁,万里戍边的历史事实,表达渴望巩固边防的愿望;言约意丰,精警含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抒写遭贬后送别友人时清冷孤寂的情怀和坚守廉洁的志向;以景寓情,比喻巧妙。
《凉州词》(王之涣):表现士卒远戍边城而得不到朝廷关怀的哀怨;写景雄阔苍凉,写情含蓄深婉。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描写边军宴饮的场面;虽见豪情,难掩感慨。
《黄鹤楼》(崔颢):抒写登楼揽胜而勾起的乡思;景色明丽,境界开阔。
《燕歌行》(高适):描写战士慷慨赴敌,转战边塞的情景,揭露军中官兵的苦乐悬殊,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对广大战士寄予同情;出色地运用七言歌行的体制,对比鲜明,风格雄浑悲壮。
《别董大》(高适):抒发远别的深情;用景物渲染气氛,开朗、乐观,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