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7)一、直接导入:1、师:同学们,喜欢看穿越剧吗?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去认识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人,他就是——晏子。
2.(出示晏子肖像图及资料),生读晏子,原名叫晏婴,身高不满五尺(不足一米五),身材矮小,形貌丑陋,但能言善辩、很有才干,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杰出的外交家。
他的言行被编辑成《晏子春秋》一书。
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就出自这本书的记载。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晏子使楚师手指课题,使是什么意思?楚是——楚国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那晏子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使楚国的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段史料。
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纷争不止。
齐国在齐桓公时代曾称霸中原,而齐景公即位后国力日渐衰弱。
但是楚国国力日益强大,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称霸诸侯。
齐国为了摆脱楚国的威胁,加强两国的关系,同时还想和楚国结盟共同对抗当时的霸主国——晋国,齐王就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
师:读完这段资料之后,你了解到了什么?师:是的。
在这种形势下,晏子带着这样的使命出发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晏子出使楚国,去领略这位齐国外交家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师:课前,大家对课文都已经进行了预习,预习效果如何呢?请看大屏幕1、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读的时候注意红色词语的读音。
(“大夫、乘机、侮辱” 变红)(生读)(出示句子)“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侮辱,这两个字都是三声,三声连读时,注意第一个字的读音要变为二声(范读),一起读)“乘机”是“趁机”的意思,但不读chen ji 。
师:侮辱这个词也是本节课要求会写的,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同学们伸出手来,书空。
板书:侮辱(边写边指导如何写好这两个字)师:侮,左窄右宽,写得时候,要注意右下部分的笔顺,撇折、横折钩、点、横、点。
辱,注意上面三横,间距要均等,下面一横要长,拖住上面。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手指课题和侮辱)。
晏子访问楚国,而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这就是故事的开头2、谁来说说故事的中间讲了什么?板书“应对”或应答或对答或雄辩、反击、反驳。
3、故事的结尾又讲了什么?谁来说?是啊!(出示:)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你能从这句话中找一个词来概括故事的结尾吗?板书:尊重师:同学们,你看课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把这几个词连起来说一说,就能概括出故事的大体内容。
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由最初的侮辱到最后的尊重,晏子到底是如何征服楚王的?司马迁有一句话这样来评价晏子一一“不辱使命,雄辩四方”。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领略晏子的雄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标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语言,用括号标出晏子反击楚王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三次反驳中你最佩服晏子的哪一次雄辩?(生读文、批注,师巡视。
)三、细读课文,潜心体悟(随机性强,灵活把握)(一)一生交流师:你来说说?师:你品读的不错。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晏子的第二次雄辩。
(整屏出示)自己读一读。
师:这次反驳,晏子和楚王共有几次对话?生:3次。
师:我想找两位同学来读,谁来读楚王的话?谁来读晏子的话?其他同学读旁白。
(生读)师:同学们,听完楚王和晏子的这番对话,老师觉得啊,当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的时候,他的应对之言、反驳之言啰嗦,缺乏力度,我要是他我就会这样说,我来演晏子,谁来演楚王?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厉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楚王,你不能讽刺我无能,更不能侮辱齐国没有人才!’师:孩子,要是你是楚王,面对我这个敢和你直面叫板的晏子,你会怎么做?师:好一个温柔的楚王!(楚王被晏子吓住了)生:这时候,楚王大怒,拍着桌子说:“推出去斩了!”师:这才是历史中那个盛气凌人的楚王。
真好!师:同学们,老师和晏子这两种反驳方式,你觉得哪一种更有效果?生:感觉晏子说得好,如果像老师这样说得话,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或者挑起两国的战争。
师:是啊!晏子现在是代表齐国向楚王求助呢,他可没有忘记这次出使楚国的目的呀,所以晏子不能激怒楚王。
谁还想说?生:我感觉晏子说得更有效果,他师:孩子们,老师用得是直话直说的应对方式,那晏子用得呢?生:委婉(巧妙)师:委婉这个词用得真好!同学们,咱们中国人讲究的是曲径通幽的含蓄,和我这样的直言直语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可是两者的效果一比较,明显不一样,像晏子这样委婉巧妙的说,更有效果,更加有说服力,也更让人接受。
下面让我们再读读这次交锋,在读中感受晏子语言中隐藏的智慧。
谁愿意读楚王的话?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生读“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师:孩子,你没有瞅我,在读的时候,如果你能关注人物的身份、动作、神态和表情,你就能把人物演活呢,再来一遍。
生读师:你听出了什么?生:楚王很阴险,楚王内心藏着刀,楚王对齐国的轻蔑…… 师:我听出了楚王的嘲笑。
师:谁来读晏子的话!(出示)生读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师;孩子,注意人物的身份、神态,既要有反驳的语气又不能激怒楚王。
谁再来?好多了。
你还能把人物演的更生动,你再来(要一个比一个更好)师:孩子,你觉得晏子的这番话,想表达什么想法?生:就说齐国人很多。
师:“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楚王接着发难。
指一生,读文。
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师:晏子真的很为难吗?生:我觉得并不为难,师: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生:他这样说,其实就是为了顺水推舟的引出楚王的下一句话,“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师:楚王果然就上当了,他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生读:“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是啊!晏子在不动声色中就回击了楚王!同学们,听出晏子这一番话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晏子的言外之意就是楚国是下等国家”师:是啊!晏子让楚王知道了,贬低晏子就是贬低你们楚国。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生: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国家。
师:我们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晏子的能言善辩,更感受到了他的?生:爱国情怀。
师:这段对话,真是精彩。
想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好,现在男同学当楚王,女同学当晏子。
师读旁白。
注意,可一定要再现人物的身份、动作、表情、神态。
(生做动作)说着他还故意笑了笑,这一笑,笑得楚王只好?生:陪着笑。
师:是啊,楚王用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二)二生交流师:同学们,我们继续交流。
你还佩服晏子的哪一次雄辩?生:我觉得第一次晏子的反驳最让我佩服。
师:说说原因?生:晏子刚来到楚国大门前,楚王不让他从大门进入,而是让他钻狗洞,晏子就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晏子的话言外之意是楚国是狗国,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就这样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师:孩子们,这叫推理,晏子用推理的方式委婉地指出如果让他钻洞,楚国就是狗国,楚王就成了狗王了。
同学们,从晏子这番话语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晏子啊?生: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师: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用冷静(机智)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晏子的反驳,读出晏子的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出示,师引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
”)师:晏子有力的回击,使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三)三生交流师:同学们有佩服他第三次雄辩的吗?请举手!生:我觉得第三次反驳最让我佩服。
因为前两次楚王都没有向他赔不是,只有这一次楚王向他赔不是,所以我最佩服他。
师:孩子,这是你的理解。
还有哪位同学想说说这一次。
(出示晏子的话)生:因为当楚王嘲笑齐国人没出息,是盗贼的时候,晏子也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用橘子来打比方,说楚国的水土不好,才培养出盗贼来。
晏子的巧妙回击,让我佩服。
师:孩子,晏子的巧妙反驳让你佩服,你的这番理解让老师佩服。
请坐!师:这回楚王的侮辱直指齐国,嘲笑齐国人没出息,是盗贼的时候,晏子也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用橘子来打比方,说楚国的水土不好,才培养出盗贼来。
晏子的巧妙回击,的确让人佩服。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佩服吧!(生齐读课文)师:好一群伶牙俐齿、机智沉着的小晏子!(四)小结晏子雄辩的效果师:晏子的每一次的雄辩都让我们佩服,我们来看,晏子的雄辩让咄咄逼人威风凛凛的楚王又发生了哪些改变呢?师: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晏子的雄辩让楚王,最后只好一一生: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第二次楚王说怎么齐国没人才,只让你这个小个子来,而晏子的雄辩让楚王,最后只好生:陪着笑。
师:第三次楚王说齐国人没出息,犯偷盗罪,晏子的雄辩让楚王,最后只好一一生:赔不是。
师:所以到最后(出示: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同学们,晏子用他充满智慧的雄辩,最终维护了个人尊严,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怪不得司马迁这样四、拓展延伸:师:这样的雄辩之才在我们新中国建立之初也有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老师下发的两篇文章,标出周总理的话,品一品周总理的话妙在何处?1、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
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
”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I 元、5角、2角、I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师:是啊!周总理面对这个西方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并没有实情相告,而是用机智幽默的语言进行了还击,我们的周总理可真是个雄辩之人!让人折服!2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