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在作品中,王蒙通过林震形象批评了脱离 实际的幼稚的理想化,但肯定了他锐意进 取的精神,通过刘世吾批评了他麻木不仁 的冷漠的生活态度,但责任不在于个人而 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法则。
小说体现了王蒙风格的两个特点: 一是一颗永远新鲜的少年布尔什维克的心。 二是对社会生活抱一种实际的善意的理解和 干预态度。
用短篇形式书写革命 历史题材较有影响 的,是王愿坚、峻 青、孙犁、茹志娟 等。由于篇幅的限 制,断片式的写法, 这里的“历史性” 并不显著,主要体 现为一种“历史化” 的思想或情感表达。
梁斌的《红旗谱》
梁斌(1914-1997) 河北蠡县人。《红 旗谱》是“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经 典之作。
解放战争:《保卫延安》(杜鹏程)、《红 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等 乃至于抗美援朝:《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等等。
二是农村题材小说,从土改到农业合作化,
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 整,50、60年代农村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 都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是社 会主义改造的形象历程。 如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的《三里 湾》、《“锻炼锻炼”》、周立波的《山乡 巨变》、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 双小传》等
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腐化堕落的官僚主 义者形象,一个蜕化变质的农村基层组织 领导形象。 李准《灰色的篷帆》见风使舵的官僚主义 者形象孔令顺。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最初发表时,《人民文学》 编辑部作了改动,原稿中 朦胧模糊的情爱因素被加 强,并改题为《组织部新 来的青年人》。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概述
一、题材的等级化
●在十七年文学中,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
予不同的价值等级。 ●农业与革命历史题材特别“重大”。工农 兵作为革命的主导力量,被要求作为人物 塑造的中心任务来对待。城市生活与文化, 知识分子的世界尤其是他们的爱情等个体 性世界,属于小说题材的边缘与危险地带。
路翎有反批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 路翎认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概念,而是 与历史的参与者的具体感性生活密切相关、 从后者中提升的东西。从这一体认出发, 路翎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个体生命关 切的温情,暗示了战争和个人生活之间的 矛盾和可能出现的“悲剧”。
二、“百花文学”
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口号,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 和创作遂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易《办公厅主任》 刘绍棠《田野落霞》、《西苑草》 李准《芦花放白的时候》、《灰色的蓬帆》 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丰村的《美丽》、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 《小巷深处》等
刘世吾麻木不仁、冷漠,但是责任不在于 个人,而在于一种现实生活的法则,刘世 吾对工作,对爱情皆有种与现实妥协的无 所谓的态度。这种妥协,有它合乎现实的 深刻性和合理性,正是这种深刻性和合理 性成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最危险的消损力 量。
王蒙当时就指出,“我着重写的不是他工 作中怎样“官僚主义”(有些描写也不见 得宜于简单地列入官僚主义的概念之下), 而是他的‘就那么回事’的精神状态”。 “当我读一本好小说时,我梦想一种单纯 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我想去做水手, 或者穿上白衣服研究红血球,或者做一个 花匠,专门培植十样锦……” “那时候,我是多么热情、多么年轻啊!我 恨不得……”
小说以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为背景,通 过燕赵大地上两家农民三代人的命运与斗 争,围绕“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 两个中心事件,书写了当时农村与城市革 命运动、阶级斗争的阶段性历史过程。
《红旗谱》以史诗的规模对中国现代革命 农民悲壮反抗历程做了深刻的艺术概括, 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冯家两代地 主的斗争为情节主线展开对中国革命农民 悲壮反抗历程的描绘。 朱家:朱老巩 有侠义英雄色彩的革命农民。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朱老巩“咱不跟他 打官司,把我这罐子血倒给他!” 朱老忠 朱大贵、朱二贵
从干预生活这方面说,当时人们认为小说 是写官僚主义的,并因此说小说塑造了一 个看破红尘、革命原则衰退政治上麻木不 仁的官僚主义者刘世吾形象,“就是那么 一回事”成为他的口头禅。但是这篇小说 有着远为复杂的意蕴,有人认为它是十七 年文学中少数的意蕴极为丰厚的小说。
刘世吾 : 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这个艺术形象不是简单的官僚主义可以概 括的,有着比官僚主义更丰厚的内涵。 小说中也写了一般的官僚主义者形象。 如韩常新,他不从实际出发,习惯于下命 令,听汇报,最关心的不是人的作用和贡 献,而是那些数目字和统计表。而刘世吾 不同,他有着比官僚主义更可怕的东西, 即对党的工作和现实的冷漠。他有句口头 禅“就那么回事”,可以概括他的性格。
浩然是文革期间最当红的小说家,他严格 按照阶级分析方法演绎的长篇小说《艳阳 天》和《金光大道》,当年曾拥有很多读 者,这离不开作品的生动叙述和生活气息, 也是文学贫瘠时代里人们的阅读选择面所 决定的。
审美基调: 在新时代,农村已经是作家、知识分子改 造、锻炼、提高的新天地,农民也成为他 们必需认真学习的对象。 这决定了当代农村小说明朗向上的审美基 调,鲁迅式的沉郁凝重、沈从文式的田园 牧歌都不合时宜。 明朗向上的美学并不排斥因反映“严酷” 且“复杂性”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而呈 现出的严峻和紧张。
五是工业题材的作品,质量不高,形成套 数,基本上是车间文学、班组文学 ,没有 提供成功的典型形象。 六是知识分子题材,不仅作品数量少,而 且有些产生观点的倒错 。
第二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以长篇为主的革命历史小说, 是当代文学中影响广泛、成 就较高的一个方面。 革命历史小说的中心话语: 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中国革命是怎样通过党的领 导、在曲折艰难中走向胜利 的,中国人民如何参与了这 样的历史进程,他们身上发 生了怎样深刻的历史变化。
朱老忠的形象全面而历史性地揭示出农民 与革命之间的深刻、必然联系,他的人生 体现了农民必然走向革命的历史道路,他 的“性格发展史”,就是中国农民从自发 到自觉的革命的发展史。
朱老忠身上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 民族性:他身上有传统农民英雄的性格,嫉 恶如仇,打抱不平,豪侠仗义,流着传统农 民英雄的血液。 时代性:诞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有着时代 的投影,他的新式农民的使命使他与传统狭 隘的个人复仇的传统农民英雄区别开来。 革命性: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上,他一马当 先,非常英勇。
革命历史小说(长篇)的两种类型 一是以历史容量的广阔性、时代精神的纵深感为 主要目标,呈现宏大叙事形态的革命史诗小说, 代表性作品有《红旗谱》、《红日》、《青春之 歌》等; 二是较多吸收传统演义小说叙述方式的革命传奇 小说,《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野火 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 等,这些小说通俗活泼,可读性强,以曲折跌宕 的故事情节和脸谱化人物塑造见长。
一、最初的“异端”
1、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小说因其人 情、趣味、技术等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而 遭到批判。 对这一短篇,批评者责难它“依据小资产阶 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表现了“离开政治斗争,强调生活细节” 的那种创作方法,其写作动机是为了迎合 “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批评者还说萧也牧的创作,“已经被 一部分人当作旗帜”,用来反对“太枯燥, 没有感情,没有趣味,没有技术”的“解 放区文艺”,而拥护“留在小市民,留在 小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不好的趣味” 。
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等这些概念有特 定的含义,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 活动。因而,革命历史题材并不能等同于 历史题材或历史小说,而农村题材(两条 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其含义也与五四 新文学以来的乡土小说,乡村小说,有了 不容混同的区别。
二、主要题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