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9课 一步之遥教案 教科版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9课 一步之遥教案 教科版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第九课一步之遥第1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明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之间的区分。

运用案例说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到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第二层次:通过案例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概念、特征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以及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三个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层次:着重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处罚方法上的不同进行对比说明,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行为所应受到的法律制裁,理解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就不同。

理解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第四层次:让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或“少年法庭”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法律程序意识,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意识。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知道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的概念,认识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以及法律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演化为犯罪行为。

学生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很模糊。

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对不良行为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预防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

很多学生认为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并不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本部分是比较抽象的法律常识,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建议】1.导入方式一:名言导入法。

“小洞不补,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什么道理。

方式二:flash导入法。

播放flash《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认识到小错小恶的危险性,大错大恶的危害性,懂得大错大恶往往都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

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2.第一层次: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只有一步之遥方式一:第一步:案例分析法。

展示某少年因受到不良诱惑,从不良行为发展到违法犯罪的真实案例,或选取教材上的案例、漫画。

让学生找出“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思考“从该少年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中能得出什么结论?”说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犯罪三者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懂得一个人走向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从染上坏思想、坏习气开始,逐步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从而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提高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

第二步:让学生看教材8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三十四条中列举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使学生更全面、直观地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言行。

方式二:数据说明法。

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反映青少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现状的数据和资料。

(如: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的数据,某城市少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的不良行为调查统计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骇人听闻的数据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通过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只有一步之遥,说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是刻不容缓,告诫学生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第二步同上。

3.第二层次:违法行为的分类方式一:案例分析法(可以运用第一层次中的案例)。

提问学生“案例中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为什么?”说明违法就是指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请同学们列举“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并思考“请将这些违法行为进行分类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让学生明确根据违反的法律不同,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思考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有什么本质区别说明二者的社会危害性不同。

方式二:自学明理法。

运用教材89页“探究”与“实践”中的表格和图例与正文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明确违法的含义,分析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在对社会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应受的处罚三个方面都是不同的。

通过方式一和二,在学生明确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的区别之后,犯罪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在此强调犯罪的三大特征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只有三个特征都具备了,才能确定为犯罪。

强调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即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4.第三层次:违法犯罪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一步: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在处罚方面的区别。

搜集与每一种制裁相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各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应受什么制裁?为什么?”然后课件展示几种法律制裁的比较,明确我国规定的违宪制裁、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

通过比较、对照,分析违宪制裁、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之间的区别,说明根据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性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无论何种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步:通过制裁方式和制裁力度的不同,学生能感受到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讨论“惩治犯罪的重大意义”。

感受体会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威严,更自觉地杜绝不良嗜好,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中学生。

第四层次:模拟庭审模拟庭审活动。

案例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也可使用师生自己搜集的案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不同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辨明道理,同时形成正确认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列举名言或播放flash《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课件使用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小错误和不良行为的危害性。

从不良行为发展到违法犯罪的真实案例。

或反映青少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现状的数据和资料。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三十四条中列举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课件使用目的:由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说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

如果有不良行为不及时改正,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列举刑事、民事、行政、违宪行为的典型案例。

或展现教材89页“探究”与“实践”中的表格和图例。

课件使用目的:通过对比法讲清违法行为的分类,重点是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在分析区别的同时即体现了犯罪的基本特征。

5.“举案说法”。

搜集与四种法律制裁相对应的案例,总结展示四种法律制裁的比较。

归纳惩处犯罪分子的重要意义。

课件使用目的:明确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就不同。

说明任何行为都要严格地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法律的范畴,否则将害人害己。

6.模拟庭审活动。

课件使用目的:既是本课的知识小结,又能回顾第八课的相关知识.既能提高学生学法、用法的热情,又能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资料要求1.故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临近河岸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

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

老农的儿子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如此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老农一起下田了。

当天晚上风雨交加,河里的水猛涨起来,开始,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最终决堤了。

2.《百度新闻》2007年,某城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调查统计,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从现有的不良行为看,经常吸烟者占69.7%,经常喝酒的占60.06%,有打架行为的占57.58%,有旷课行为的占49.86%,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08%,上课携带管制刀具的占41.6%,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音像制品的占31.96%。

从犯罪类型看,抢劫罪居于首位,占51.79%;其次是强奸罪,占19.01%;此外还有故意杀人、敲诈勒索、绑架等犯罪行为。

3.《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选编》曲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

小学时,曲哲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先后在班里担任了组长、班长、学习委员。

曲哲沉浸在父母、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声中。

在沾沾自喜的同时,他变得狂妄自大起来,思想开始滑坡,渐渐地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并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后来,“铁哥们”陈风找到了他,要求曲哲帮他出口恶气,将与之有矛盾的方欣杀掉。

第二天,他们把方欣骗到一间没人住的小破屋内。

曲哲和陈风不顾方欣的苦苦哀求,残忍的将其杀害。

16岁的曲哲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第九课一步之遥第2课时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材料“偷苹果是小事吗”揭示本部分内容的主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犯罪总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一个人一旦走上违法道路,就有可能越陷越深。

因此,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二层次:通过案例和相关法律条文,纠正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思想,提高法律意识。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从小处着眼,养成敢于正视和改正自己错误或过失的良好习惯。

培养“知耻近乎勇”的态度,秉持“过则勿惮改”的思想,防止不良行为向违法犯罪发展,真正做到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懂得在成长过程中要过则勿惮改。

【教学重点难点】树立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为。

因此,只有当学生树立了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才能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也才能避免由一般违法行为发展到犯罪行为。

【教学建议】1.导入方式一:电视剧《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学生谈感想。

问“你想知道他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吗?怎样才能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方式二:故事《烂苹果效应》。

说明不良习气、小错误、小恶也有极强的破坏力,在我们犯小错误时就要立即改正,要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