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标轨道设计技术交底********铺架指挥部2009年8月**铁路轨道设计交底一、工程设计范围:***~**。
(不含**站(K502+850~DK504+700))1、增建第二线及既有线改建段:**北至**(DK485+500~DK502+850)下行线K491+220.33~K491+473.65、491+909.96~K492+142.92、K493+747.58~K493+360.60、K494+327.43~K494+543.15四段拆除既有轨道,按新建标准换铺无缝线路。
2、新建双线段:**~**(DK504+700~DK774+600)二、主要技术标准:(一)设计说明:1、正线数目:**北至**增建第二线,新建下行(左线)重车方向采用重型轨道标准,预留特重型轨道标准,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上行轻车方向对既有线改建段采用次重型轨道标准,预留重型轨道标准,不改建段维持原状。
**至**新建双线地段,不含**站(K502+850~DK504+700)正线轨道采用重型轨道标准,预留特重型轨道标准,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
甘泉至**既有线保留,主要技术标准维持现状。
2、轨道铺设标准:备注:短轨铺设时,采用50钢轨,相应采用I型弹条扣件,换铺长轨时换成Ⅱ型弹条;3、设计时速及最小曲线半径:**北至**增建第二线地段,既有线原则上维持现状,120km/h;增建第二线为160km/h。
**至**新建双线,160km/h,预留200km/h条件。
最小曲线半径:160km/h地段一般2000m,困难1600m;预留200km/h条件地段一般3500m,困难2800m.(二)正线轨道设计*8北至**增建二线地段,下行重车方向采用重型轨道标准,预留特重型轨道标准条件,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上行轻车方向,对既有线改建时采用次重型轨道标准,预留重型轨道标准条件,不改建地段维持现状。
**至**新建双线设计,采用重型轨道标准,预留特重型轨道标准,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
1、钢轨及配件(1)钢轨新建及增建正线地段无缝线路采用尺长100m,60kg/m U71Mn 无孔新钢轨,长度大于1000m的隧道内采用全长淬火无孔新轨。
厂焊长钢轨为500mm(设计顶锻量按20mm考虑,长钢轨为499.84m),运往铺架现场焊接成设计的单元轨节长度,最后再焊接锁定成跨区间无缝线路。
(2)轨枕及扣件除道岔铺设混凝土岔枕外,全线铺设2.6m长Ⅲa型有挡肩混凝土枕,在需要铺设护轮轨的地段铺设新Ⅲ型桥枕,每公里铺设1667根(间距600mm)。
配套使用弹条Ⅱ型扣件。
钢轨下采用静刚度为55~80 kN/mm的橡胶垫板,60-10-17型,厚10mm。
2、道床:(1)正线有碴轨道道床均采用一级碎石道碴。
道床施工应按分层摊铺、分层补碴、分层起道碾压和动力稳定等工序进行。
道碴材质为满足《铁路碎石道砟》TB/T2140-2008的一级碎石道砟。
底碴底砟为满足《铁路碎石道床底砟》TB/T2897的级配碎石(2)道床设计:**北至**段增建二线正线单线道床顶面宽度3.4m,道床边坡坡率1:1.75,砟肩堆高15cm。
路基地段采用双层道床,底砟厚20cm,面碴厚30cm;桥隧地段采用单层碎石道床一级道砟,厚35cm。
道床顶面高度应与轨枕中部顶面平齐,岔枕、桥枕等其他类型轨枕地段的道床顶面高度应低于轨枕承轨槽面3cm。
**至**段新建双线正线单线道床顶面宽度3.4m,道床边坡坡率1:1.75,砟肩堆高15cm,双线道床顶面宽度按照单线设计。
土质路基(含软质岩石路堑)地段采用单层道床,厚30cm;硬质岩石路堑、桥隧地段采用单层碎石道床一级道砟,厚35cm。
道床顶面高度应与轨枕中部顶面平齐,岔枕、桥枕等其他类型轨枕地段的道床顶面高度应低于轨枕承轨槽面3cm。
(3)道床厚度表3、曲线超高设置:曲线最大超高150mm,采用抬高外轨的方法设置,新建线路超高设置按下式计算:h=7.6·V2max/R(mm)Vmax—路段设计速度目标值(km/h)R—曲线半径(m)备注:**北至**增建第二线、**至*8新建双线按160Km/h计算超高曲线超高过渡应在缓和曲线全场范围内过渡,超高递变率≤2‰ 4、轨道施工要求:有碴轨道静态平顺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1 轨道静态平顺度(mm)有碴轨道曲线静态圆顺度应符合表4-2的规定表2-2 曲线轨道静态圆顺度(mm)有碴轨道动态平顺度应符合表2-3的规定表2-3 轨道动态平顺度注:1、表中轨道不平顺偏差限值为轨道不平顺实际幅值的半峰值;2、道岔直股轨道不平顺按表评判;3、管理波长为10m;4、平顺度为轨道结构的标准值;5、超限等级为轨道动态评定标准,Ⅰ级每处扣1分,Ⅱ级每处扣5分,Ⅲ级每处扣100分,其轨道每千米扣分总数为各级、各项扣分总和;合格——扣分总数在300分以内;不合格——扣分总数在301分以上。
有碴轨道道床参数指标符合表2-4 规定: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应符合表2-5的规定。
表2-5 焊接接头平直度标准(mm/m)5、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料:增建二线及新建双线全线Ⅱ型弹条扣件,不需要设防爬设备;**进站前R=600曲线安装绝缘规矩杆,每25米10根。
正线无缝线路轨道常备料应满足下表要求:(三)既有线改造设计。
**北至**既有线为上行轻车方向,对既有线(DK485+680~IIDyK494+880)改建采用次重型轨道标准,铺设有缝线路,预留重型轨道标准,不改建段维持原状。
1、钢轨及配件改建地段钢轨采用定尺长25m,50kg/m U71Mn有孔新钢轨,长度大于1000m的隧道内采用全长淬火有孔新轨。
曲线地段内侧钢轨采用厂制标准缩短轨。
接头采用双头式六孔夹板、10.9级接头螺栓、10级螺母、高强度平垫圈。
绝缘接头采用普通机械绝缘接头。
2、轨枕及扣配件除铺设道岔范围内的岔枕外,铺设2.6m长Ⅲa型有挡肩混凝土枕,在需要铺设护轮轨的地段铺设新Ⅲ型桥枕,每公里铺设1680根。
使用弹条Ⅰ型扣件。
中间扣件使用A型弹条,接头用20号轨距挡板时采用B型弹条。
钢轨下采用静刚度为90~130kN/mm的橡胶垫板。
50-10-9型,厚10mm。
3、道床(1)采用1级碎石道碴,道碴材质为满足《铁路碎石道砟》TB/T2140-2008的一级碎石道砟。
底碴底砟为满足《铁路碎石道床底砟》TB/T2897的级配碎石。
(2)道床设计道床顶面宽度3.1m,道床边坡坡率1:1.75。
路基地段采用双层道床,底砟厚20cm,面砟厚25cm;桥隧地段采用单层碎石道床一级道砟,厚30cm。
道床顶面高度应与轨枕中部顶面平齐,岔枕、桥枕等其他类型轨枕地段的道床顶面高度应低于轨枕承轨槽面3cm。
(3)道床厚度表4、曲线超高设计曲线最大超高150mm,采用抬高外轨的方法设置,改建段按新铺线路设置超高,按下式计算:h=7.6·V2max/R(mm)Vmax—路段设计速度目标值(km/h)R—曲线半径(m)备注:**北至**既有线改造段按120km/h计算超高曲线超高过渡应在缓和曲线全场范围内过渡,超高递变率≤2‰ 5、轨道施工要求:既有线改造轨道施工除应满足表2-1、2-2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表要求:表2-6 100km/h<V≤120km/h轨道动态平顺度6、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料(1)改建段全段采用弹条扣件,不设放爬支撑(2)轨道常备料应满足下表要求:三、无缝线路设置要求:1.无缝线路缓冲区采用25m,60kg/m U71Mn有孔新钢轨。
缓冲区设置3对同类型钢轨,缓冲区第一轨缝(长钢轨尽头第一个轨缝)为6mm,其余轨缝为8mm。
接头采用对接式,采用双头式六孔夹板、10.9级接头螺栓、10级螺母、高强度平垫圈。
无缝线路绝缘接头采用现场粘接式常温固化胶接绝缘接头。
2.无缝线路单元轨节长度及布置单元轨节一般为1000~2000m,最短不小于200m。
长大桥梁及两端线路护轨梭头范围之内或长度大于1000m的隧道内单独设计为一个或数个单元轨节;无缝道岔按一个单元轨节设计。
在隧道进出口,当洞内外锁定轨温差超过5℃时,设置过渡单元轨节。
单元轨节始、终端左右股钢轨接头相错量不应大于100mm,曲线内股长出部分应据掉。
绝缘接头采用现场粘接常温固化胶接绝缘接头,左右两股钢轨的绝缘接头应尽可能对称。
胶结绝缘接头距轨枕边缘不小于100mm。
3.锁定轨温:相邻单元轨节间的锁定轨温差不大于5℃,左右股锁定轨温差不大于3℃,同一区间内单元轨节的最高与最低锁定轨温差不大于10℃。
隧道地段、桥梁地段的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宜与两端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一致,最低不应低于洞外锁定轨温10℃。
在隧道进出口,当洞内外锁定轨温差超过5℃时,设置过渡单元轨节。
隧道口附近200m范围内轨温过渡区段根据计算加强锁定。
(1)主要气象资料表(2)根据沿线所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将全线划分为三个温区,锁定轨温设计如下:**北至***隧道出口(K483+500~DK603+500)为第一温区,总长约120km,设计锁定轨温23±5℃;桑树湾隧道出口至庆兴隧道出口(DK603+500~DK701+500)为第二温区,总长约98km,设计锁定轨温27±5℃;庆兴隧道出口至**进站端(DK701+500~K774+600)为第三温区,总长约50.6km,设计锁定轨温30±5℃。
4.桥上无缝线路需设置小阻力扣件地段采用弹条Ⅴ型扣件(图号为研线0602,弹条采用X2型,轨下采用复核垫板CRP5型)。
钢轨伸缩器采用曲线型单向(研线TF9912)或双向(研线TF9922)伸缩器,伸缩器钢轨材质应与所连接的正线钢轨材质相同。
5.无缝线路位移观测桩无缝线路位移观测桩按照单元轨节设置,桩间距离不大于500m。
在无缝线路长钢轨的尽头以及距离尽头100m处增设一对位移观测桩。
单组无缝道岔设5对位移观测桩,岔头、岔尾各设一对,在间隔铁或者限位器处设置一对,距离道岔前后50m处各设一对;多组道岔设置基本与单组道岔相同,当道岔间距不足50m时可省掉中间观测桩。
* * * * *☉☉☉☉* * * * *图5-1 单元轨节位移观测桩位置图A B C* * * * *图5-2 单组道岔位移观测桩设置图跨区间无缝线路、区间无缝线路的长轨条起、终点,以及距长轨条起终点100m位置应各设1对位移观测桩。
长大隧道的隧道口;长大桥梁两端;调节器基本轨接头和距离基本轨接头100~150m处各增设一对位移观测桩。
位移观测桩必须预先埋设牢固,有条件时可与线路基桩合并设置,或设置在线路两侧的固定构筑物上。
在单元轨节两端就位后立即进行标记,标记应明显、耐久、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