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知识重组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

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概况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概况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战争,占领天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戊戌变法概况 ①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②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影响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义和团运动 概况 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发动,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影响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辛亥革命 准备 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高潮 ①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影响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启示近年高考试题一般站在现代史观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要求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背景①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时间19世纪末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背景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规律启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但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宣扬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共和思想背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评价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与科学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成为主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4.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例题11.辛亥革命的影响(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

故本题选A项。

答案:A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

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

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自由、平等、解放意识的传播。

辛亥革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3)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在华的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阶段特征、地位和作用(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A.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极为薄弱。

1872~1911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的数量应排在第一位,故D项符合题意。

纺织业的数量不可能小于矿冶业的数量,故A、B两项错误。

C项数值与矿冶业比较接近,也不符合当时重工业明显落后于轻工业的史实,故C项错误。

答案:D备考指南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特征、成因和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都有考查,特别是2011年开放性的材料解析题命题较多。

备考复习时,应从经济变动的角度,理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等。

深化提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地位和作用(1)主要特征①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②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

③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的。

⑤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2)地位和作用①经济方面: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政治方面: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12·天津文综,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否定了中国是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强调地球是圆的,中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实际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维新变法、科学救国和向西方学习的相关信息,排除A、B、C三项。

答案:D备考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

近代各阶级、各派别思想主张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复习备考时要在归纳主要思想家主张的基础上,多运用相关史料,分析主要思想家主张的特点及差异,认识思想家主张体现的时代特征,认识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横向综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历史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产阶级异常活跃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资产阶级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流派众多,提出了“改革救国”“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思想,他们所组织的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