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篇之板块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板块随堂演练

近代篇之板块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板块随堂演练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
战争后的中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2018 •东北名校联考)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 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A. 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 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
C. 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 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解析: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朝日新闻》的报道描绘了中国的撤侨行动, 是大规模战争来临的前兆,A 项正确。

2. 自1904年以后,地方督抚便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立宪舞台上, 到1910年的
国会请愿运动期间, 更是大规模地加入, 决定性地使清政府决定提前召开国会, 将宪政改革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

地方督抚的这些活动( )
A. 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
B. 拓宽了汉族地主的参政途径
C. 消弭了革命势力的社会影响
D. 维护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
解析:B 汉族地主在此之前参政的途径只有加入封建官僚集团,清朝召开国会后汉族地主可以通过竞选议员参政,B 项正确。

国会也属于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满洲贵族权力的旁落不等于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A 项错误。

立宪运动的目的是消弭革命势力, 但是没有达到目的,C 项中的“消弭了”错误。

立宪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D 项中的“维护了”错误。

3. (2018 •河北石家庄模拟)甲午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
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 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 金马牌香烟”等。

这种现象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解析: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根本原因”的限制条件,从材料内容看,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实业救国思想, 但是, 这一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根源是西方列强的经
济侵略,D 项正确,B 项不是“根本原因”。

材料仅仅涉及民族企业的
做法,其结果如何并未涉及,A 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民间行为,并没
有体现政府行为,C 项错误。

4. (2018 •河北衡水二调)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臣闻东西各国
之强, 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 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 同受治焉。

”这反映了康有为认为( )
A. 应建立三权分立共和制
B. 宪法应是国家的根本法
C. 君主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D. 议会与君主是国家根本
解析:B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其主张在中国立宪法、开国会, 仿效三权分立, 实行君主立宪制, 这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资产阶级维新派仿效西方,走的立宪救国之路。

据此可判断B项正确,A、
C、D三项错误。

5. (2018 •安徽蚌埠二模)新文化运动期间, 辜鸿铭指出: “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 , 他还批评“中国文人” ,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 或“扩展”思想。

这表明他( )
A. 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 .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C .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D. 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
解析:A 辜鸿铭长期生活在英国,兼修中西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非常深刻, 其观点是对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化观点的反思, 是合理的、理性的,A项正确。

他主张中西融合,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格格不入,B、C、D三项错误。

6. (2018 •湖北黄冈质检)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申报》关于女工的一些描述: 在雇佣女工的场所, “男女相淆, 已非风俗之正。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 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 机器或稍笨重, 一有脱落等情, 妇女即束手无策, 仍须借力于男工。

”材料的观点()
A. 同情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B. 主张女性接受现代教育
C. 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
D. 反对女性远离现代工业
解析:C 从“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可知,材料的观点反对雇佣女工的现象, 是一种落后的性别歧视,C 项正确。

材料的观点反对的是“男女相淆” , 而非妇女地位低下,A项错误。

材料的观点显然落后于时代潮流,B、D两项与材料的观点不符。

二、非选择题
7. (2018 •广东深圳调研)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格兰银行初创时完全是一家私人股份制银行机构, 其向国家银行的发展转变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发行的银行”。

1833年, 议会法案规
定只有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具有无限清偿资格, 这是英格兰银行成为国家银行的决定性一步。

其次为“银行的银行”。

在英格兰银行货币发行权逐步扩大的过程
中, 其地位、社会信誉和资金实力不断提高,许多商业银行把现金准备的一部分存入英格兰银行, 商业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大多通过英格兰银行划拨冲销,而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也通过它来进行,1854 年,英格兰银行基本取得清算银行地位。

伸缩性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等调节措施, 使英格兰银行成为近代国家银行业务的样板。

——燕红忠《从山西票号看传统金融的近代化转变——基于与英格兰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视角》材料二1905年,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 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

户部银行的准备资本为库平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户部认购一半,其余的由官员民众购买。

该行设总办和副总办各一人,总行设在北京,在天津、上海、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重庆9 处设有分行。

除经营收存出放款项、买卖金银、折收期票、汇兑划拨、公私款项、代人收存财物等一般银行业务外, 户部银行还享有铸造铜币、发行纸币、代理部库等特权。

1908年2月,经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户部)奏准,户部银行改称为大清银行, 同时制定《大清银行则例》, 进一步确定该行的国家银行性质。

——习辉《新中国金融60 年风云》(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格兰银行的发展特点, 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晚清户部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的相同之处。

阐述中外近代国家银行业发展的进步作用。

解析:第(1)问“发展特点” ,根据材料一信息“英格兰银行初创时完全是一家私人股份制银行机构, 其向国家银行的发展转变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
发行的银行' 其次为‘银行的银行'”得出由私人银行发展为国家
银行, 由“发行的银行”发展到“银行的银行”。

“形成原因” ,据材料一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 得出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英格兰银行自身的优势。

第(2) 问两所银行的“相同之处” , 据材料一、二从其职能、保障方式、拥有的特权、业务内容等角度比较得出。

“进步作用”,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有利于国家对金融的控制,服务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等。

答案:(1) 发展特点:由私人银行发展为国家银行;由“发行的银行”发展到“银
行的银行”。

形成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英格兰银行自身的优势。

(2) 相同之处:担负国家银行的职能;有立法作保障;享有货币发行权;承办公私综合金融业务。

进步作用: 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有利于国家对金融的控制; 服务于经济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