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C
知识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当堂检测: 4、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 “……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 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 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 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 重在表明该运动( ) A.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B.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 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
1、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2、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3、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革命团体,决心暴力 推翻清政府。 4、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当堂检测: 1、“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 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 山选排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终极 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些 现象集中出现的背景是( ) A.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 B.台湾被日本强行占据 C.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资产阶级具备革命条件
知识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当堂检测: 1、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 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 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 “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 化说明( ) A.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链接1】《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2、内容: (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 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 埠(资本主义侵略深入内地); (4)其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 品远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知识链接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时间:19世纪末。 2、原因: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 国家要求对外资本输出;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 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3、过程: (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2)1897年,德国派兵占领胶州湾,俄国强占 旅顺口和大连湾; (3)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 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C
知识点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当堂检测: 3、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 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民人 ,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国 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该条约签订于农历( ) A.甲午年 B.乙未年 C.庚子年 D.辛丑年
D
知识点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当堂检测: 1、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 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 神坛,坛旁刀戟林立”。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 确的是( ) 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 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 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 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知识点2: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争后 -- 一战前 2、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投资 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3、表现:投资总额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 内地扩展。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 始登上历史舞台。
C
知识点2:义和团运动
1、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严重的自然灾害。
2、口号:扶清灭洋。
3、性质: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4、事迹:廊坊阻击战、京津地区的战斗等。 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知识点2:义和团运动
D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当堂检测: 3、《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 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 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500 哩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该现象 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1894年——1911年) 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标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 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点2:义和团运动 知识点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 1894—1895年
2、原因: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
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要求对外资本输出; (2)重要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 “大陆计 划”,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3)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3、经过: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1894.9.17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3、经过 (1)1894年7月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2)随后,爆发平壤战争、黄海海战,日本占 领大连、旅顺,进行旅顺大屠杀; (3)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4、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引发了中国社会各阶 层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知识点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当堂检测:
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
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
防守”。 该不平等条约是( )
A.《胶澳租界条约》
B.《马关条约》
D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知识点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当堂检测: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直接加速武昌起义 爆发的“外力冲击”是( ) A.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B.开始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C.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知识链接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结局: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时间:1899年9月。
(2)内容:
①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中的既得权益;
②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
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
(3)作用: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形成 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探究思考2】中国各阶级应对危机的策略
A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当堂检测: 2、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 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 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 ) 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当堂检测: 3、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 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 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 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 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 团运动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全面赞扬与肯定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C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当堂检测:
5、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
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
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
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B.向 Nhomakorabea朝政府勒索赔款
D
)
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
D.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
知识点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 2、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扩张性;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联军占领天津和北京,逼迫清政府签 订《辛丑条约》。 4、影响: (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当堂检测: 5、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 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 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 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 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 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 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C
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
当堂检测: 4、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 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 ”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 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 增加。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知识点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知识链接】《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 (2)内容: ①赔: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 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 派兵保护;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 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