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4.3.2.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
刘莹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BD=
2、如图1,∠ABC=30°,AC ⊥BC ,AB=4cm , (1) 求AC 的长,
(2) 如图2,若D 是AB 中点,
连结DC ,求DC 的长 (3) 如图3,若D 是AB 中点,
DE ⊥BC ,求DE 的长
A B C
如图1 A B E C
D 如图2 4、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 点D 是斜梁AB A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
梁AC , AB=7.4 m ,∠A=30°,
立柱BC 、DE 要多长?
追问:(1)若D 变成AB 上使
CD ⊥AB 于D 的点,其它条件不
变,如图a ,你能分解出
30°角的直角三角形吗?求出
那些线段的长?
(2)如图a ,BD 与AB 有何数
量关系,此结论与AB 的长度有
关吗?(课后讨论)
课堂练习:1、填空:
∵Rt △ACB 中,∠C=90°,∠A=30° ∴BC= ( ) C .(1)、(3)D .(2)、(4)
C A
D B
学生仔细读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提示:要准确选择直角三角形
请个别学生板演详细过程,强调解题格式要规范
A B E C D 如图3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1/2AD ,BC=1/2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1/4AB .
解:∵DE ⊥AC ,BC ⊥AC ,∠A=30°,
∴ BC=1/2AB ,DE=1/2AD , ∴BC=1/2×7.4=3.7(m). 又∵AD=1/2AB ,
∴
DE=1/2AD=1/2×3.7=1.85(m). 答:立柱BC 的长是3.7 m ,DE 的长是1.85 m .
B A
E C D 图a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1)5个Rt △ADE ,Rt △DCE ,Rt 形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课堂练习反馈调控
综合应用,巩固提高课本例题
涉及的线段、角较
多,学生不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设
计该分层推进的补
充题,为解
答以下例题做好铺垫
帮助学生
进一步认识直角三
角形的性质
因为它由角的特殊性,揭示了
直角三角
形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活动,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