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消化系统病例讨论.

病理消化系统病例讨论.


C发现】 • 一般检查:尸体全身皮肤微黄,巩膜黄染,腹腔积液4.000毫升,两 侧胸腔也有少量积液。横隔静脉曲张。 • 肝脏:重950克,色灰黄,质硬,边缘锐利,表面结节状,大小不一 致,大者直径超过1厘米,小的约2毫米直径。切面黄褐色,见结节大 小不匀。周围纤维膜包襄。镜下见肝小叶结构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 的假小叶,其中有一个或几个中央静脉。假小叶中肝细胞排列紊乱, 部分细胞呈变性、坏死及再生,假不占周围有较宽的纤维间隔,纤维 组织疏松,有较多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 脾脏:重500克(正常150~200克),质软,包膜轻度增厚,切面呈 暗红色。脾小休不明显。镜下脾包膜增厚,脾窦扩张淤血,脾小体萎 缩。 • 消化道:食道粘膜水肿,食道静脉明显扩张,尤以下1/3更为明显, 一处有明显溃破。 • 胃腔扩大:腔内充满果酱样物质,粘膜明显水肿,胃底部粘膜出血。 • 肠段大部分暗红色,肠腔内充满果酱样物质,粘膜表面见点状出血。 • 肺脏:两肺表面光滑,切面呈暗红色,有粉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 下见部分肺泡腔中有水肿液,部分区域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 心脏:重235克,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见心肌间质水肿,心外膜有点 状出血。
Case 1
• • • • 【讨论题】 1.本例的病理诊断是什么? 2.讨论本病例各病理变化间的相互关系。 3.本例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机体的 影响。 • 4 .本病例有哪些临床症状可用已发现的病 理变化来解释?如何进一步体会疾病的形 态改变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 5.本例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什么?
病毒性肝炎的发展
肝细胞反复变性坏死
坏死区胶原纤维增生 网状支架塌陷
形成纤维间隔 包绕肝小叶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血液循环途径改建
肝纤维化
假小叶形成
坏死后性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的影响
•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以肝细胞变性坏死 为主的变质性炎,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 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有时有明显桥接性 坏死,乙肝病毒感染时可见毛玻璃样肝细胞和砂 状核。 •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 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黄疽等,有的病程迁 延或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症肝炎。 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肝 昏迷、肝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性感染。
• 【体检】神志不清,大喊大叫,检查不能合作,体温37.3℃, 呼吸20次/分,脉搏98次/分,血压120/79毫米汞柱。两侧瞳 孔大小不等,心律齐,两肺阴性,腹软,肝脾未触及,有移 动性浊音。下肢无浮肿,巴氏试验阴性,两踝阵挛阳性,无 扑翼样震颤。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10,9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 75%,淋巴细胞19%,单核细胞2%,嗜酸性粒10%,谷丙 转氨酶(SGPT)80单位(正常<40单位)。香酚絮状试验: 阳性(正常阴性)。脑磷指絮状试验:阳性(正常阴性), 黄疸指数:74单位(正常4~6单位)。尿胆红素:弱阳性 (正常阴性)。尿胆元:1:80阳性(1:20阳性表示增 多)。尿胆素;阳性(正常阴性)。蛋白电泳,γ球蛋白增 加38%(正常15~20%),白蛋白降低41.6%(正常 55~61%)。X线食道钡剂造影,食道下1/3显示静脉曲张。 aFP阴性。 • 【住院经过】入院后给低盐、低蛋白饮食及积极药物治疗后, 昏迷未见好转,且渐加深,并仍有柏油样的大便,病情继续 恶化,于1月15日晨出现点头呼吸,两侧瞳孔扩大,对光反 射消失,经抢救无效,最后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 1.本例的病理诊断是什么? 根据病人的病史以及尸检可以怀疑为: 慢性肝炎引起的坏死后性肝硬化并发肝性 脑病。
• 3.本例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机体的 影响。 发展过程: 病毒性肝炎 慢性肝炎 坏死后性肝硬化 肝昏迷
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 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 侵袭肝细胞,在其中复制繁殖,然 后从肝细胞中逸出,此过程并不引起肝细胞的损害,而是 在肝细胞膜表面上形成特异性的病毒抗原。 • 从肝细胞逸出的病毒进入血循环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 敏淋巴细胞和特异性抗体。 • 进入血液循环的病毒被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识别 后 者致敏增生。此种致敏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膜表面上的病毒 抗原相结合,使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出各种体液因子 如淋 巴毒素、细胞毒因子、趋化因子 移动抑制因子、转移因 子等,结果将病毒杀灭的同时肝细胞亦遭受损害,引起坏 死和炎症反应。 • 免疫反应强烈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重症肝炎(暴发性肝炎)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BV后易演变为慢性肝炎或携 带者;免疫功能正常且侵及肝细胞的病毒量较多时,临床 表现多为一般的急性黄疸型肝炎
病理消化系统病例讨论
组员:池洁 吴燕洁 钟娜 周溦 周魁魁 吕婷 沈炜娣 张婧
Case 1
• 姓名:俞XX 性别:男 年龄46岁 尸检号:A627 • 【主诉】六年前曾患传染性肝炎,一直未愈。入院前一天 晚上突然呕血及黑便多次。 • 【现病史】患者于1967年1月因发热去某医院就诊,发现 黄疸及肝功能损害,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住院治疗。住院四 个月,经保肝治疗病情缓解,但SGPT仍在100单位以上, 以后患者牙龈常发生出血,自觉乏力、食欲减退症状。肝 功能时好时坏,病情一直不稳定。 • 72年3月15日又因鼻出血、神志恍惚,诊断为慢性肝炎、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及伴早期昏迷而入院,经中西医结合 治疗,症状改善,但肝功能仍未能恢复正常,住院二个月 而出院。 • 近日,因食胎盘、肉类等高蛋白饮食后,感腹胀不适。昨 晚突然呕鲜血,伴黑便多次,并有少尿,今日神志不清来 院急诊,傍晚病人烦躁不安大喊大叫,诊断为肝昏迷及上 消化退出而入院。
• 扑翼样震颤,亦称肝震颤(嘱患者两臂平仰, 肘关节固定 手掌向背侧伸展,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 至肘与肩关节的急促而 不规则的扑翼样抖动,嘱患者手 紧握医生手1分钟,医生能感到患者抖动 • 踝阵挛是腱反射高度增强的指征,它们可发生在任何有腱 反射增强的场合,也包括神经系统无器质性病变时。在神 经官能症和全身生理反射亢进时的阵挛和器质性病变的阵 挛不同,前者通常不恒定,两侧表现程度一般相等,不伴 有器质性症状。两则反射不对称,则表示有器质性疾病。 在神经根或脊髓灰质中的反射弧损坏,或者一侧反射增强, 说明锥体束损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