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50-70年代的小说

第三章 50-70年代的小说


李双双的性格特点
• • • • 干活积极 急性如火 举止粗鲁 刚正不阿 强与弱 反抗与妥协 民主与独裁 无私与投机
疑问:这些是女性的特质吗? 疑问:这些是女性的特质吗?
是“解放”,还是“异 化”?
“解放了,男女都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时尚话语。 解放了,男女都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时尚话语。 解放了 那时代的女性似乎急于摆脱就是男尊女卑带给她们的不 公与“耻辱”,提到“解放她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与男人 一样”。 这是她们自愿的结果,也是一种必须的选择。“泯灭性 别以后的所谓‘男女平等’,对妇女而言,便是无视其生理 和心理特点,在主观控制上片面强调妇女要跟男人们完全一 样,在思想和体力行为模式上,消除了妇女选择的自主权, 实则是在传统的尊卑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妇女所承受不起的负 担。” 而说到底,李双双进入历史的方式却是泯灭性别,什么 都要达到和男人一样,无论智力还是体力上的。自然,李双 双改变了孙喜旺的看法:“女人家,懂什么!”男女间智能的差 异遭到了彻底否定,但在各种建筑工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 雄性化的“铁女人”。试问我们该如何理解“男女平等”?
(3)、作家的创作自觉与艺术追求 、
柳青的三篇创作谈:《二十年的信仰和体会》《美学笔记》《延 柳青的三篇创作谈: 二十年的信仰和体会》 美学笔记》 安精神》 安精神》
(4)、 艺术局限性
作者对农民的历史境遇和心理情感的熟悉、弥补了这种观念论 证式的构思和展开方式可能出现的弊端,但反过来这种写作方式 还是极大的限制了作者生活体验敞开的程度。
• 一、关于50-7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 1、乡土文学的深厚传统 鲁迅式启蒙主义的忧患与批评:《闰土》《祝福》 《阿Q正传》 • 沈从文式的诗意想象背后的沉忧隐痛:《贵生》 《丈夫》《边城》 •
2、 农村题材小说的特征与中心作家群的文化性格
立场、视野、情感、方法的转变 描写对象、作品主题、艺术手法 语言风格等多方面的转变。
1、柳青的生平与创作。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 抗战时期开始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 ~ 柳青 ,原名刘蕴华, 抗战时期开始文学生涯, 篇小说集《 牺牲者》 长篇小说《种谷记》 铜墙铁壁》 篇小说集《地 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 创业史》 第一 二部),中篇小说《狠透铁》 散文特写集《 第一、 、《创业史》(第一、二部 ,中篇小说《狠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 柳青小说散文集》 年》和《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这个主题上还蕴涵着更加重大的东西,那就是这一对普通农 民夫妻中的关系变化,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变化。……从写人 出发、从写性格冲突出发,把这两人人换到什么地方都可以。
——李准《向新人物精神世界学习探索——〈李双双〉创作上的一些感想》, 《人民日报》1962年12月
电影《李双双》 电影《李双双》(1962年)鲁韧作品 年
三、关于“革命历史小说”
1、概念 1960年 1960年 80年代 80年代 茅盾使用了“革命历史题材” 这一概念。 茅盾使用了“革命历史题材” 这一概念。 黄子平提出“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 黄子平提出“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 【《革命.历史.小说》 牛津大学出版社】 【《革命.历史.小说》 牛津大学出版社】 革命
中国当代文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 任茹文

第四章 50-70年代的小说创作 年代的小说创作 参见课本第六、 十章) (参见课本第六、八、十章)
第五章 转换时期的戏剧
第三节 革命样板戏
本章目录: 本章目录:
• • • • 一、关于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基本问题 关于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基本问题 50 二、农村题材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 三、关于“革命历史小说” 关于“革命历史小说” 四、在主流之外的小说
开头: 开头:
天黑定了。汤河丸石和沙子混合着的河滩上, 天黑定了。汤河丸石和沙子混合着的河滩上,挺神秘地出现了一粒豆大的 灯火光。五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冷得簌簌发抖,在那里聚齐了。 灯火光。五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冷得簌簌发抖,在那里聚齐了。 梁三树根一般粗糙的大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早晨从镇上买来的一尺红标布。 梁三树根一般粗糙的大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早晨从镇上买来的一尺红标布。 他感激地说: 他感激地说: 众位乡亲,为俺们的事,受冷受冻……” “众位乡亲,为俺们的事,受冷受冻 “甭说了,甭说了。俺们冷一刻有啥呢?” 甭说了,甭说了。俺们冷一刻有啥呢? 甭说了 但愿你两口,白头到老,俺乡党也顺心…… “但愿你两口,白头到老,俺乡党也顺心 “就是这话。对,说得对!” 就是这话。 就是这话 说得对! 天星全了,快动手吧! “天星全了,快动手吧!”
说理的首先一个方法,就是重重的给病患者一个刺激, 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啊!”使患者为之一惊,出 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B、 当时文学界对表现农村生活变革重要性的强调。 我国农村人口有五亿多,而十年来从土地改革, 我国农村人口有五亿多 , 而十年来从土地改革 , 经过劳动互 合作化高潮而发展到了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 助,合作化高潮而发展到了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从个体经济占绝 对优势到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态势, 对优势到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态势,从消灭剥削阶级残余到消灭 资产阶级残余的斗争,几乎是几个世纪的变化,在我国是短短十年 资产阶级残余的斗争,几乎是几个世纪的变化, 间就实现了。这种迅速急遽的变化, 间就实现了。这种迅速急遽的变化,必然突出地要求在文学上得到 反映。 反映。 ————邵荃麟在《文学十年历程》1958 邵荃麟在《文学十年历程》 邵荃麟在
“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 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在这部小说里,是因为有了党的正 确领导,不是因为有了梁生宝,村里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浪潮.是梁 生宝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受教育和成长着.小说的字里行间徘徊着一 个巨大的形象---党,批评者为什么始终没有看见它?”
------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1963《延河》8月号
历史地位与评价论争: (2)、 历史地位与评价论争: ԁ ԁ 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创作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创作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从阿Q 朱老忠、 梁生宝身上, 【 从阿 Q 、 朱老忠 、 梁生宝身上 , 看到中国农民的人生道路和历 史变迁】 史变迁】
姚文元: 从阿Q到梁生宝-----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中 姚文元:《从阿Q到梁生宝---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中 国农民的历史道路》 国农民的历史道路》 严家炎: 创业史> 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严家炎 :《 谈 < 创业史 > 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 文学评 论》 作品里思想上最先进的人物,并不一定就是最成功的 作品里思想上最先进的人物,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形象, 创业史》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形象,《创业史》里最成功的是梁三 老汉。这样说,我以为并不是降低了《创业史》的成就, 老汉。这样说,我以为并不是降低了《创业史》的成就, 而正是为了正确地肯定它的成就。 而正是为了正确地肯定它的成就。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 面英雄形象之列, 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 价值。 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 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 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
(见《柳青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创作主旨 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和这次革命的必然历史趋势。 和这次革命的必然历史趋势。通过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 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这个主题思想。 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这个主题思想。
无意识的男性中心视角
互为因果、互相渗透的双重意图
一篇小说的两面: 一篇小说的两面: A面:女性群体借用政治话语完成自身性别身份的改造 面 B面:政治话语借用女性身份改造的需要完成对民众的 面 政治话语借用女性身份改造的需要完成对民众的 改造
且为女儿身,怀藏男儿情。 情夜燃忧思,孤灯映蝉鸣。 露晨入社去,迟暮归家来。 不合淑女妆,且留豪情心。 ——金子轶
结尾: 结尾: 梁三老汉提了一斤灯油,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 梁三老汉提了一斤灯油, 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 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 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 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所有上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作家的思想、个性、才能和气 作家的思想、个性、 作家的思想 质, 无论怎样也不能从根本上说清楚。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 不承认天生的作家:作家的思想、个性、才能和气质,是在社会 生活和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就不能不归结成一个作 家的生活道路问题了。 ——《二十年的信仰和体会》
3、农村小说兴盛的原因:
◆A、“讲话”之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直接传承; “讲话”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雄辩地颠倒了鲁迅一代“弃 医从文”故事中的医生与病人、精神洁者与精神污者、启 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角色分配。
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 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 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都干净。
以一种突破语言束缚的方式,准确地勾画人物心理、 传达时代气氛方面是一种勇敢的探索。
2、李准
《不能走那条路》:
传统的父子冲突主题在新社会形态的新模式。
《李双双小传》:
采取了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二人”对戏模式,即一个 心直口快、活泼大胆、纯洁乐观的旦角和一个自私胆小、 好心善良、趣味横生史内涵的观 念,是带着西方无政府主义和中国古代井田制度 理想的混合物。 ——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 ‘ —— 革命话语考论》 ,上海古籍2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