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几点思考

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几点思考

1352012年Vol.27 No.9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教育理论与心理学收稿日期:2012-08-20作者简介:张 霖(1982-),男,河南洛阳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研究。

班级团体辅导是近年来引入我国大陆教育界的一个概念,其发展雏形可追溯至上世纪初美国一些高中所开展的职业辅导和道德教育类课程。

如今我国各级学校普遍开展的“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课”以及一些“德育课”,甚至一些班级活动,虽然称谓不同,但往往都参照了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方法。

其共同特征是:教师作为辅导者,以活动的形式对整个自然班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动力的激发,在团体动力的激荡中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受到综合性的影响和启发,对整个班级的全部学生起到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辅导作用。

班级团体辅导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围绕着团体动力的激发与辅导目的的实现而组织的,一次班级团体辅导通常包括“团体暖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团体结束”四个连续的阶段。

简单地说,这四个阶段分别起到如下作用:在团体暖身阶段,通过简单易行的活动或刺激来点燃团体动力的火苗;在团体转换阶段,进一步激发团体动力,并引出辅导主题;在团体工作阶段,每个班级成员充分享受团体动力的激荡,辅导主题得到集中展现,学生的发展性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团体结束阶段,总结升华,巩固成果。

通过对班级团体辅导近10年的学习和实践,笔者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这种教育形式入手简单,但真正做好却不容易。

在班级团体辅导四个阶段的具体操作中分别存在着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及容易产生的误区,以下试论述之。

一、团体暖身阶段并不是只能“做游戏”团体暖身是班级团体辅导进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如今提起“班级团体辅导”,不少教师就想到“搞活动”;同样的,提起“团体暖身”,不少教师就习惯性地想到“做游戏”。

确实,做游戏能够活跃气氛、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团体动力,是团体暖身的常见方式。

但团体暖身是不是只能靠“做游戏”来完成呢?在这一问题上的误区源于对班级团体辅导的根本目的以及形式与目的的关系没有搞清楚。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班级团体辅导虽然形式上通常是搞搞活动,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心理辅导和心理预防,通过“暖身”以及进一步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来达到“暖心”的目的。

在班级成员还没有为接受团体辅导做好身心准备的情况下,通过团体暖身来实现身心的调动,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准备。

团体暖身名为“暖身”,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暖心”的目的,至少起到为“暖心”做准备的作用。

个体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学生在考场上感到紧张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来平复自己的紧张情绪,因此通过身体活动来调动心理状态的变化是班级团体辅导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

但不能因此就把团体暖身狭隘地等同为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

每次班级团体辅导的主题并不一样,具体条件和具体情境也不相同,是可以灵活地采取多种团体暖身方式的,只要最终能达到“暖心”的目的即可。

因此包括视频、音乐、催眠训练、肢体运动等方式手段都是可以采用的。

进行团体暖身时,辅导教师不仅要关注暖身活动的外在气氛是否热烈高涨,更要关注班级成员是否真的在心理上达到共鸣和接纳。

辅导教师不应该迷恋于游戏活动的形式创新,应该始终清醒的认识到游戏本身不是目的,团体暖身活动归根到底是为后续的团体辅导内容服务的。

二、团体转换阶段要注重团体动力的质量经过有效的团体暖身,整个班级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此时辅导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出辅导主题,进一步催化团体动力。

团体转换阶段处在团体暖身和团体工作之间,是在团体暖身之后对团体工作做的第二层铺垫,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团体转换阶段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对前后阶段的连接,这一阶段本身也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和关注点。

与团体暖身阶段相比,团体转换阶段对团体动力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正是辅导教师在此一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

如果说在团体暖身阶段的团体动力尚且可以呈现出一种粗放型的发展状态,那么在团体转换阶段的团体动力就必须转化为集约型的发展状态。

也就是说进入到团体转换阶段后,班级团体的状态不能只限于“看上去挺热闹”,而是要扎扎实实地激发出高质量的团体动力,鼓励全体班级成员积极参与进来,鼓励成员间的互动。

如何保证团体动力的高质量?把大团体划分为成员人数更少的小团体是个基本的方法。

在动辄数十人组成的班级大团体里,很难保证每个成员有足够的参与机会,也很难保证成员之间有足够的互动机会,同时也不利于辅导教师对班级成员个体的有效观察。

划分为较小的团体后,有利于扫除团体动力的死角,相对弱化了辅导教师的地位而强化了团体本身的功能,真正体现班级团体辅导中班级成员的主体地位。

当然,将整个班级的大团体划分为若干小团体后,就对辅导教师的控制力和组织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教师在对小团体放权与收权之间要找到平衡,对小团体的发展状态实施有效的观察和适当的调节。

在掌控全局的同时,辅导教师还必须对突发的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如个别团体成员的恶意调侃、沉默回避等情况都需要辅导教师的关注。

具体是采用积极的处理还是冷处理,是交给小团体自己处理还是由辅导教师亲自处理,这些需要辅导教师在亲身实践中摸索体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这些都是提高团体动力质量应该做到的细节。

三、团体工作阶段的专业化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和催化,团体成员放下防卫展开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几点思考张 霖(洛阳理工学院西校区师范部 河南洛阳 471023)摘 要:文章结合作者在班级团体辅导实践工作中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班级团体辅导进程中四个阶段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辩证,分析班级团体辅导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期对班级团体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团体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09-0135-022012年第27卷 第9期张 霖: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几点思考交流,良好的团体动力基本形成,班级团体辅导的进程终于进入了关键的阶段——团体工作阶段。

团体动力将在这一阶段达到高潮,辅导主题将在这一阶段得到具体而充分的呈现,团体成员的发展性问题将在这一阶段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在团体工作阶段,团体成员已经很大程度上放下了戒备,开始敞开心扉直面问题,在预设主题的引导下,团体成员围绕这一主题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集中呈现。

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专业基础,这一阶段的成功完成需要辅导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

现实情况是许多进行班级团体辅导的辅导教师并没有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的专业背景,获得的专业培训支持也不足,造成不少辅导教师在团体动力的激荡中无所依靠,不知道凭什么来解决团体工作阶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

一些辅导教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又回到传统的表扬、批评、说教的老路上去,枉费了先前营造的团体氛围;而另一些教师则选择放任自流,完全放弃了辅导教师本身的功能和职责。

当然也有一部分辅导教师凭借着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合理地把握着自己的状态,有效地掌控着局面,并且有意无意地将心理学中的技术技巧运用到团体辅导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并不能掩盖数量更加众多的辅导教师需要更多专业性支持的事实。

眼下社会上和教育系统内部有许多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与培训,许多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不少这类辅导培训往往更偏重理论的速成,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实际上班级团体辅导受到时间、地点和对象的局限,与一般的心理学以及一般的个体心理咨询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相对来说班级团体辅导对辅导教师对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的要求并不高,而是需要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支持和更具实用性的技术技能的培养。

针对性的理论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实用性的技术技能主要是指心理咨询中的谈话技术、引导技术、放松技术,等等。

例如放松技术对一名班级团体辅导的辅导教师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对于表现出高度焦虑或者阻抗的团体成员,还是对于情绪过度兴奋的整个班级都可以采用放松技术,在团体工作阶段向团体结束阶段转换的衔接处也可以采用放松技术。

当面对个别学生敞开心扉所表露出的具体问题时,教师的倾听、共情、影响对方的具体技术都将得到充分展现。

四、团体结束阶段的继续支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尤其是经历了团体工作阶段后,看上去这次班级团体辅导就应该结束了。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班级团体辅导的最后一个阶段——团体结束阶段——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这一阶段是总结,是巩固,是升华,是提高。

在这一阶段辅导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支持。

一次班级团体辅导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团体结束阶段实现辅导的必要延伸。

在一次成功的班级团体辅导行将结束时,面对团体的解体和成员间的分离,难免在个别团体成员身上出现情绪波动的情况。

有的学生在辅导即将结束时忽然通过各种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有的学生则会情绪低落神情恍惚,有的则唉声叹气表现出不愿离开团体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情绪。

这些情绪表现也许可以说是这次班级团体辅导效果较好的证明,但同时也是必须由辅导教师积极处理的问题。

对这些情绪波动的学生,辅导教师首先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同时也要用仪式化的行为明确告知团体的结束。

最后辅导教师也要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班级团体辅导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辅导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班级团体辅导中学到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人沟通、更好地自我调节。

五、班级团体辅导的总的原则除了上述四个阶段分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原则和注意事项覆盖了整个班级团体辅导的进程,需要辅导教师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我们的教育教学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班级团体辅导有别于一般性的学科知识教学,更应该体现这一宗旨。

在班级团体辅导开始进行之前,辅导教师的工作就已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辅导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特点,辅导活动的设计要照顾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辅导进程的安排要与预期中的团体动力的发展相协调,辅导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初次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前,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基础,有必要对班级团体辅导这种形式做出适当的说明,使学生不至于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成见来参加辅导。

在班级团体辅导进行的过程中,更加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台晚会的主角不应该是主持人,一场球赛的主角不应该是裁判,在整个辅导进程中,辅导教师手中所掌握的资源应当是为学生这个主体的团体动力服务的。

除了做好引导者,来营造氛围、消除防卫、建立信任、调节关系以外,辅导教师还应做好支持者:对于临场出现的各种问题,辅导教师都应该首先接受事实,承认问题的出现必有其合理性,然后通过认真倾听、情感支持等方式来灵活处理。

在班级团体辅导的结束阶段,辅导教师不能机械地以课堂时间的结束为标准,而应该顺应团体动力的发展,以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改变作为班级团体辅导是否结束的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