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音韵方言基础

汉语音韵方言基础

将206韵分为约3700个小韵 如上平声第一韵东韵就有东、同
等小韵。
【注】因平声字过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 这不同于普通话分阴平和阳平
《广韵》简介
『 广 韵 』 的 东 、 同 两 个 小 韵
《广韵》音系的性质
《广韵》简介
学界对此问题的三种观点:
《广韵》反映了一时一地的单一音系 代表人物:高本汉(1933)、周法高(1968)、陈寅恪(1949) 《广韵》反映了杂糅古音、今音及各地方音的综合音系 代表人物:章太炎(1910)、罗常培(1931) 《广韵》反映了吸收一定古音和方音成分的读书音系 代表人物:王显(1961)、邵荣芬(1961)
因为不同学者对系联法中的补充条例的把握尺度不一,因而归纳出的 反切上字类(声类)也不尽相同,从最少的40类(陈澧)到59类(李 新魁)不等。
而后,学者们又将几个互补的声类归并为一个声母,得到35至41个声 母。《汉语音韵讲义》认为《广韵》有40个声母。
声母部分
《广韵》声母数量众说
《广韵》的声母数量,各家说 法互有龃龉,常见的五种说法 是:
而现代方言的调类除了承袭古四声外,还有分有合。这主要 就与古声母的清浊有关。不过在不同的方言中,其调类分合 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下边举普通话和吴语绍兴话为例分析:
普通话的调类分合情况
声母部分
声母部分
绍兴话的调类分合情况
声母部分
声母清浊与声母送气情况《讲义》P5-6
北京话(北方官话区大都适用):
入声韵只有粤语保留得较完整,其次是客家话区和部分闽语区。有 些方言(如南昌话、潮州话)的部分入声韵尾转为喉塞尾。吴方言 区大部和晋语区则丢失所有塞音韵尾,合并为一个喉塞尾。还有的 方言(如长沙话)连喉塞尾也已丢失,但入声仍自成一类。
韵母部分
阴声、阳声和入声韵的方言体现(续)
阳声韵的方言体现 入 声 韵 的 方 言 体 现
都是四等不全的。 其中:仅有一三等的韵摄:果遇流臻宕曾通
仅有二三等的韵摄:假 仅有三等的韵摄:止深 仅有二等的韵摄:江
仅有二三四等的韵摄:梗
206韵与四等的关系
韵母部分
《讲义》P12
同样,206韵也可按四等分类,具体情况是(举平以赅 上去入):
一等:歌戈模咍泰灰豪侯覃谈寒桓痕魂唐登东冬 二等:麻皆佳夬肴咸衔山删江庚耕 三等:戈麻鱼虞祭废支脂之微宵尤幽盐严凡侵仙元真臻殷谆文 阳蒸庚清东钟 四等:齐萧添先青
等韵图和“等”
韵母部分
《讲义》P12
“等”是传统音韵学的概念,是对各韵的字按韵腹的舌位高低和前 后分的类。从一等到四等,韵腹的舌位不断升高、不断前移。另 外还有介音差别,一二等韵无[i]介音,三等韵有[i]介音。四等韵是 否有[i]介音尚有争议。如王力先生、杨剑桥等认为四等韵无[i]介音, 而唐作藩先生、游汝杰等认为三四等韵均有[i]介音。
例如:与咸摄开口一等“谈、敢、阚”三韵相配的入声韵是“盍”韵,读入声调,韵母 为[ap],收[-p]尾。
不过,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些方言的入声韵尾已经合并为一个喉塞音[-ʔ], 有的地方韵尾完全消失,只保留一个单独的调类,此时仍可称其为入声韵。
入声韵与阳声韵配对整齐:都是鼻音韵尾配塞音韵尾,且两者的发音部位均相 同,即双唇音[-m]配[-p]、舌尖中音[-n]配[-t]、舌根音[-ŋ]配[-k]。因此,若一个 韵部中有阳声韵则必有相配的入声韵,但有阴声韵却未必有相配的入声韵。
35声母说、37声母说、38声 母说、40声母说和41声母说。
其中又以支持35声母说和40 声母说的学者为多。
众说间的具体差别见右侧表:
35声母说 37声母说 38声母说 40声母说 41声母说
非组 泥娘 喻母 有俟母 分立 分立 二分 - -- -
- +- +
- ++ +
+ -+ -
+ ++ -
声母部分
“尖音”指中古精组声母细音字,如“酒、津”;“团音”指中古见晓组声 母细音字,如“九、巾”。
是否“分尖团”,是指这两组古声母在今细音前是否有别。如普通话 中这两组古声母在细音前则合流为一组舌面音声母,就被称作“尖团 不分”或“尖团合流”,大多数北方官话区也是如此。
但南方的不少方言中仍保持两组声母的完整分别,就叫“分尖团”。 如上海嘉定话:
周祖谟先生(1966)的结论得到了目前学界大多数人的赞同。他 认为《广韵》的语音系统就是金陵、邺下的雅言,参酌行用的读 书音而定的。
三十六字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系统是从唐末守 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发展 而来的一套能上推古音、下 连今音的重要汉语声母参照 系统,形成于宋代。
三十六字母系统中有所谓 “五音”(唇、舌、齿、牙、 喉),再加半舌音和半齿音 成“七音”,后又细分为七音 十类,指示不同的发音位置。
汉语音韵方言基础
——李荣、丁声树《汉语音韵讲义》导读
提要
《广韵》简介 声母部分:
1. 三十六字母系统与《广韵》四十声母系统 2. 声母清浊与调类分合、声母清浊与声母送气情况 3. 洪细与尖团
韵母部分:
1. 《广韵》的韵母系统 2. 韵母相关概念简介
声调部分:古调类、古今声调对应关系
《广韵》简介
酒[ʦy35]≠九[ʨy35]
须[sy53]≠虚[ɕy53]
就[zy13]≠旧[ʥy13]
韵母部分
《广韵》韵母系统
《广韵》有206韵,这是指书中韵的标目(韵目)有206个。而同 一类的几个韵常具有“四声相承”的关系,即韵母(含介音)相同或 相类而声调不同。
如果不计声调差别,“举平以赅上去”,则只有61个韵(又叫韵部)。
韵母部分
阴声类韵在各方言中均有所体现,但保留较为完整的是 以粤语为代表的东南方言区。
阴声韵各方言都有,但有些方言还有收[-y]尾的阴声韵,如广州 “去”[hœy33]、福州“锯”[køy213],该类韵尾未见于古代韵书。
阳声韵中,大部分官话区缺失[-m]尾韵,有些方言甚至只留下[-n] 或[-ŋ]一种韵尾以至全部消失,广州话则[-m]、[-n]、[-ŋ]尾齐备。
另一方面还影响了声韵配合情况,如北京话的[ʦ ʦʻ s]、[k kʻ x]和 [tʂ tʂʻ ʂ]三组声母只与洪音相拼,而[ʨ ʨʻ ɕ]声母只与细音相拼。 (联系现代汉语声韵配合表)
尖音与团音
《讲义》P6-7
声母部分
“尖音”和“团音”本为近代词曲家评论音韵时使用的术语,后为一般的 音韵研究者采用。
等韵图实例
韵母部分
《韵镜》第二十五转
《切韵指掌图》第二图
十六摄与四等的关系
韵母部分
《讲义》P12
等是按韵母不同分的类,而十六摄和206韵也是关于韵的分类,因而二 者必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按这一标准,十六摄可以分为四等俱全的摄和四等不全的摄。 依表四可知,四等俱全的摄包括蟹摄、效摄、咸摄、山摄,其他的韵摄
疑母

一等 + - + + + - - - - + - + + + -
二等 + - - + - + + - - + - + + + -
三等 + + - + + + + + + + + + - + +
四等 + - + + + - - - - + - + + + -
【注】只有部分三等韵能配泥组、精组、知系和以母,如虞韵(遇合三)、尤韵(流开三),即《讲义》 中的“声母多的三等韵”,而另一类“声母少的三等韵”只能与帮组或非组以及见系(不含以母)四等合口 只配见溪疑母、晓组和影母,帮组和端系只有四等开口。
帮系 帮组 非组
端组
端系 泥组
精组
知组
知系 庄组 章组
日组
见组
见系 晓组
影组
声母部分
声母清浊与调类分合 《讲义》P4-5
“清”和“浊”本是音乐上的术语。在音乐上,清音高、浊音低, 与语音上清辅音高、浊辅音低相类。因此音韵学家借此描写 不同的声母发音方法。到了宋初《韵镜》,又将“清”和“浊” 分别一分为二,称为“清、次清、浊、清浊”四类,即现代所 说的“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韵母部分
《讲义》
P12
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是对各韵的字按韵尾不同分的类,与阴调类和阳调类无关。
阴声韵是指不带辅音韵尾(即无韵尾或韵尾为元音)的韵,包括十六摄中的“果 假遇蟹止效流”七摄。阴声韵字均没有入声调,只有平、上、去三声(统称舒 声)。
例如:果摄开口一等“歌、哿、个”三韵,分别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没有读入声的韵, 韵母都为[a]。
35声母说与40声母说之对比
《广韵》35声母说
声母部分
35声母说与40声母说之对比
『 广 韵 』 声 母 说
40
声母部分
声母的“系”和“组”
古声母的发音部位对于现代方言韵母变化的影响最大。 在方言变化中,有时同变的范围大,就得用上“系”,有
时同变的范围小,就可以用“组”。 《广韵》声母系统共分四系十二组。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 作者:(宋)陈彭年、邱雍等 编撰目的:方便诗文押韵 类属:是一部“以调系韵、以韵系声”的
同音字典,能大致反映隋唐时期汉语的 语音系统
宋本广韵书影
“以调系韵、以韵系声”
以平【注】、上、去、入四声为纲 将各个韵按其不同的声调进行分
派,以四个调统摄206韵 根据声母(以及介音)的不同,
“等”这一名称来自等韵图(简称韵图),如前边提到的《韵镜》 以及《七音略》、《切韵指掌图》等。所谓韵图,简而言之,就 是古代等韵学家编制的、用汉字表示的古声、韵、调配合的音节 表(参照普通话的声韵调配合表)。韵图中,同一韵部的平上去 入四韵各分四层,以表示四等。如合口东韵含“东董送屋”四韵, 每韵各分四层,即为一、二、三、四等。
古全清声母(帮端精知庄章见)今都读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古次清声母(滂透清彻初昌溪)今都读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古全浊声母中的“並、定、从、澄、崇、群”按“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