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篇一:论语八则教学设计《论语八则》【教材分析】《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本文节选的这八则语录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一课中所蕴含的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注重情趣等思想,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而又很生动的一堂教育课。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
【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大致意思。
【教学难点】:每条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1、理解重点词语:⑴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
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
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2、理解课文: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巳诲女知之乎!三、概括思想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
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1、完成《基础训练》对应课时七、板书设计论语孔子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八、教学反思篇二:3.【名师】《论语八则》鄂教版七年级《论语八则》二. 三维目标: 1. 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 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3. 掌握“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
4. 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5. 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三.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 课前准备: 1.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五. 教学过程: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论语八则》。
(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
还特别强调“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
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
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但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弟子达三千人。
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
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
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经验。
注意“因材施教”,主张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一直流传到现在。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
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从汉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除第六则外,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子贡问曰”);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
课文中的第六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字词讲解: 1. 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2. 文言虚词而:顺接连词 a. 温故而知新 b. 敏而好学 c. 学而时习之 d. 择其善者而从之转折连词 a. 人不知而不愠 b. 学而不厌 c. 思而不学则殆 3. 实词(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学、复、实)习朋(友)(喜)悦(快)乐思(考)学(习)(聪)敏敏(捷)(教)诲厌(倦)(疲)倦(选)择知(道)(爱)好(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
如:人不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故(旧的,从前的)善(好)何(什么)(3)通假字“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4)名言警句: a.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b.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c. 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四)内容讲解课文选自《论语》。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课文所选8则,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一些看法。
在一、三、五、六、七、八则中还讲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
下面具体分析八则语录的意思。
第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还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表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实践、学习需结友、学习与自我修养密不可分的深刻见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第二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