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长沙2解答

沁园春·长沙2解答


教学目标
1.了解毛泽东,掌握词的常识。 2.把握情与景的关系,理解景中 寓情。 3.诵读词作,感受毛泽东的豪 情壮志与豪迈风格。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 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 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 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 “阕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 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 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他 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尤其是被剥削的 人民,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不由百感 交集思绪万千而生”怅”.
▪ 词人由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谁主沉浮” 的问题, 此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实 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抒写出对国家 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 情壮志.

一沁
九园
三春
六 年
.



▪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 ▪ 略输文采; ▪ 唐宗宋祖, ▪ 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 ▪ 成吉思汗,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毛泽东

解读题目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词牌名就是格式的名称。词牌名决定这首词的字数句
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2.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使用 了什么手法?组成了一幅什么特点的 图画?描写这幅图画有什么作用?
看 万 山 红 遍
层林尽染
漫 江 碧 透
百舸争流
鹰 击 长 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意象”简
释意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 思想感 情与客 观物象 融合, 形成意 象。
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绝·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一九一零年秋
1924年在上海
一 九 三 六 年 在 延 安
写作背景
▪ 《沁园春 长沙》写于1925年,这一年爆发 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农民 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 南的农民运动。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 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极 大的革命热情写了这首豪迈的词。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手迹
一、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朗读:注意正音,注意节奏,注意停顿, 读出感情,要热情奔放,慷慨激昂。
2、注音
舸 ɡě
怅 chàng 携 xié 稠 chóu
峥嵘zhēng róng 遒 qiú
遏è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枫桥夜泊》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描 绘 了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样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

——王勃 《滕王阁序 》 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 忧国伤己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清静无为 ▪ 年少壮志
▪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
▪ 在诗词中景与情密切相关,相辅相 成,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 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缭绕 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景 入手,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 者的情感。
▪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 ▪ 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 ▪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 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齐读,思考上、下片主 要写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描绘湘江绚 丽多彩的秋景图
▪下片:抒情,借回忆青年 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 豪情。
赏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 境界。
意象例析
▪ 例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 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 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 沙洲冷。”
▪ 分析:意象,就是诗中包含了作者思想情 感的事物,词中“缺月” 、“疏桐”、 “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 象。 “缺月”等意象和“独”、“恨”、 “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结合起来构 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描写秋天的诗
▪ 宋玉 《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
▪ 陆游 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
天气凉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秋风秋雨愁煞人
悲 、 愁 、
当,能 染: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举例略 作分析?
漫:水之盛
透:江水澄澈
争: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击:矫健雄姿,强劲有力
翔:自由轻快
▪ 3、 层峦叠嶂,枫林似火,江水澄 澈,江面上千帆竞发,长空中雄鹰 翱翔,江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泳: 一派壮美的秋色。试问,如此绚烂 而充满生机的秋景中,流露出了词 人怎样的感情呢?
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 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斗过的 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意象 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雄鹰 游鱼 意境 生机勃勃 壮阔绚丽 感情 乐观热烈、奋发向上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读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何“怅”?联系 背景,想想“问…浮”的含义是?表达此人 怎样的情感?
回忆往昔,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 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 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 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 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 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 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3、在上、下两阙中,各有一个词,统领下 文,这个关键的词又叫“一字逗”。试从词 中找这两个字找出来。
远眺:万山红
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 透 百舸争流 (静、动)

远近相间 彩
绚 引发思
动静结合 丽 考
仰视:鹰击长 空(动)
对照鲜明 生 为抒情
机 作铺垫
俯瞰:鱼翔浅

底(动)

总看:万类霜 天竞自由
以壮景抒豪情
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语言应 层:林之密
用方面, 用词精
尽:染之透
上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时间、地点、 人物
见景—生机勃勃
色彩壮丽
生情—以天下为己任
自由诵读并讨论:
▪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
词。把几个动词连起来,讲述词的内容。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的
结合起来的?
▪ 上片写景抒情,以“独立” 开篇,以江、洲为 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激荡的思绪, 为 “怅”“问”“忆”蓄势。接着用“看”领 起湘江秋景,奠定壮怀激烈的感情基调,引出发 问。“怅”由自然想到人类社会,词人激情澎湃、 慷慨发问。 下片叙事,是上片的感情发展 和延续。以“忆”字直贯“峥嵘岁月”图,追叙 往昔战斗生活,描绘早期革命者群体英雄形象, 表现豪情壮志。 “中流击水”图,展现了革命 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回 答了上片的发问。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
从内容和全词主旨看
通过联想发出石破天惊之问:“谁主沉浮?” 这一问,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天下兴 亡的博大精神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三、研读下阕:
1、词的下阕“峥嵘岁月图”中所回忆的往昔 生活,从两方面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
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从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两方面突出了包括诗人 在内的革命青年。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 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作 者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 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 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 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 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 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 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 家庭。...他的作品,给传 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 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 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 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 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
5、讨论上阕“煞尾”的作 从表达方式用上看 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
从表现手法上说
采用了联想。基于挚爱的感情,词人从眼 前景联想到广漠的人类社会,联想到生活在这 块热土上的劳苦大众,联想到蹂躏百姓的列强 及土豪劣绅,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