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篇)

说明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篇)

说明文阅读同学们,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使我们接触了不少优秀的说明文,使我们初步认识了说明文,了解了说明文阅读方法,并学会了一般说明文的写作。

可一说到考试,不少同学会“面露难色”,觉得说明文阅读的考题太难把握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上的说明文选篇对大家来说内容较陌生,而就说明文文体特征而言,它所介绍的事物和事理一般知识性比较强,而很多同学不太了解这些知识,再加上文内的名词、概念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说明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解读的步骤、方法,中考考查的热点题型及解题的技巧。

一、掌握说明文最基本的文体知识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物和阐释事理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顺序: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1)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说明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说明。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作介绍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或为因果,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或为总分,或为并列等等。

(4)认识顺序人们认识事物有一定的规律和习惯,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上述几种说明顺序,在一篇文章里常常“综合运用”。

一般说来,时间、空间顺序常用于事物性的说明文,逻辑和认识常用于事理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也常属于事理说明文。

4、说明方法: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六种:(1)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它的作用在于理清头绪,具体说明。

(3)举例子:以具体的简单的事物(事理)说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事理)。

它的作用在于把抽象的具体化,把复杂的简单化。

(4)作比较:就是将两件可以对比的事物拿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

它的作用在于使事物特点更加明确起来。

(5)打比方:借助于打比方来说明事物(事理)。

作用在于把陌生的事物说成读者熟悉的事物,把深奥的事理说成浅显的事理。

(6)列数字:用数字说明事物,作用在于使读者认识事物的数据。

5、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视屏显示:说明顺序是事物固有条理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的反映。

理清说明顺序需要逐段明确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用“合并同类”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将每部分大意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的看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3、分析结构,归纳说明中心。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有两种:一种总、分式,一种递进式。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进一层剖析事例。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在的联系,就容易看出是总分式结构,还是递进式结构了。

总、分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中含总、分或分、总关系?等等。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展开说明的,把“逐层深入”具体化:是由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还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等等。

把握住结构,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理清了,就比较容易归纳全文的说明中心。

说明中心指的是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物的怎样特征,或阅释了怎样的事理。

4、揣摩语言。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即使用文艺笔法或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技小品,仍然要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为前提。

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着力分析选词造句怎样准确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1)要注意揣摩关键词语的作用。

例如,说“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方法。

为什么用“进程”而不用“过程”?介绍旅人桥,说“这座桥修建于公元六0五年左右”,为什么不能把“左右”去掉?等等。

(2)要注意分析给概念下定义,作解说句子的准确性。

遇到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句子,要分析它们是怎样既形象又准确的说明事物特征或阅释事理的。

5、了解说明方法。

一篇说明文往往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可根据说明文常用的六种说明方法,对号入座,准确判断文章和句子到底使用的是哪些方法。

视屏显示: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三步:五步:三、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考查特点及试题形式 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说明对象及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辩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对段的表达作用理解与分析。

7、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言之有序特点的体会。

8、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

常见的试题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辨析题,一类是填空、简答式的运用题。

应答说明文阅读题,首先,应整体阅读文章,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弄清楚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进而明确文章所说明的内容。

其次,应准确把试题题干要求,揣摩题目的检测意图,明确每个题的考查点。

然后带着“题干要求”细读文章各个部分,找出每个考查点在文中所在的位置,反复强化,在分析、比较、概括、联想、迁移等过程中准确完整的答题。

总之,阅读说明文关键要依据文体特征了解和掌握阅读重点,对所有问题解答,均以文体特征为背景去考虑,因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就是说明文的解题定位系统和依据。

四、试题举例,解析答题技巧:试例一:下面同学们请看2003年的河南省中考试卷中的说明文阅读试题:吃野生动物易患病(1)野味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口福之乐,但其所携带的细菌和病毒也同时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2)食用野生动物为什么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呢?科学解释说,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大多生存环境不明,来路不清,卫生检疫部门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致使带有病毒的野味走上了部分人的餐桌。

动物携带的许多病毒、寄生虫多生长在它们的肌肉、血液、内脏中,煎、炒、烹、炸根本奈何它不得。

科学实验表明,有些病毒在高温中竟能生存十几分钟,甚至更长,这些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疾病。

(3)专家研究,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共患性疾病有狂犬病、结核病、鼠疫等一百多种。

爱滋病病毒最早就来自于非洲的灵长类动物――猿、猴身上。

又如蛇,被称为“百毒之王”,除毒蛇自身的蛇毒外,蛇还携带大量病菌、病毒,几乎什么病都得,寄生虫更多。

有的老蛇,)说明内容:吃野生动物易患病(或吃野生动物为什么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注释14、你认为应如何制止那些滥捕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请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不少于30字)(3分)国家完善立法,加重对滥捕,滥食野生动物的人的处罚,每个人都要认清野生动物对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危害,自觉远离“野味”同学们应该说这篇说明文的选文是很有特色的:第一,选文内容紧扣当时非典防治工作,它探究了这个危害人类健康的SARS病毒的来源,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第二,它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典型的说明文,全文说明的层次清楚,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同学们理解,同时,也符合初三同学解析说明文的水平。

第11题重点考察词语的语境作用,让同学们结合语段内容理解副词“竟”用在两个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除了它们具有共同点之外,它们还分别强调了什么?较多的考生这个题都答的较好。

第12题考查学生读了这篇文章后,特别是重点读了第三节后,对蛇被称为“百试例二:浙江省金华市,2002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选文:光脑对于电脑,大家已经比较熟识,而谈到光脑,也许大家就感到陌生了。

其实,制造光脑的尝试,科技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

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台光脑已由欧洲共同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

光脑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

我们知道,电子的传统速度为593米/秒,而光子的速度3、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用:具体说明了光脑“无导线计算机”平行通道密度大。

4、什么是“杂交”计算机?它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答:将传统的电子转换器和光子结合起来的一种计算机。

能更快地处理信息,克服内部过热问题。

分析:这篇选文的考题摒弃了过去那种以考查文体知识为主的做法,几道考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近年来重在考查学生在阅读中的整体感知、理解能力的“考改”方向。

题1、题2和题4,在考查整体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分别考查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题3主五、2004年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预测2002年、2003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变化。

选材多倾向于科技说明文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说明文,表述题大大增加,命题设计又呈现多学科渗透的迹象。

预计2004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命题的方向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在对考生阅读说明文基本能力的考查。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1)文体表达的理解。

如说明方法、顺序、详略、结构方式、语言特点等。

(2)文句的理解与品味。

如对词语的选用,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评析,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对说明文中的描写句,议论句表达作用的理解等。

(3)对文段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

如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主要内容,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