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形中线长公式引发的思考

三角形中线长公式引发的思考

三角形中线长公式引发的思考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张永安
2006年是江苏省全面使用新课程教学的第二年,工作十一年,参加过许多教材教法培训,但是06年8月参加的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培训,感触很深。

随后通过近半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的变化。

而要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教师是关键。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研发的重要力量。

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体会与钻研程度,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去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就必须对课本中每个问题要认真钻研,体会其作用。

苏教版课本必修5第16页例6三角形中线长公式课堂教学之后,回味无穷,此题对于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均有学习价值。

题目是这样的:例6 如图1-2-4,AM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求证: AM =
2
1222)(2BC AC AB -+.
证法一:作AH ⊥BC ,垂足为H ,
在RT △AHC 与RT △AHB 中,利用勾股定理:
AC2=AH 2+H C2=AH 2+(MC -MH )2
AB2=AH 2+BH 2=AH 2+(MB +MH )2
∵M 是BC 中点 ∴MB =MC =
2
1
BC ∴AB2
+AC2
=2(AH 2
+MH 2)+2
1
BC2 即:AB2
+AC2
=2AM2
+2
1BC2
, 因此,AM =
2
1
222)(2BC AC AB -+. 点评:此题证法通过作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化斜(三角形)为直(三角形),构造出三个RT 三角形,再利用RT 三角形勾股定理,证出结果。

此种证法学生只需要掌握平面几何知识,即可证明。

证法二:以M 为坐标原点,BC 为X 轴,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XOY ,
AB2
=(a +c )2+b 2
AC2
=(a -c )2+b 2
AM2=a 2+b 2,BC2
=4 c 2
∵AB2+AC2
=2(a 2+b 2+c 2)
2AM2

2
1BC2
=2(a 2+b 2+c 2) ∴AB2+AC2=2AM2+2
1BC2

因此,AM =2
1
222)(2BC AC AB -+.
M H
C
B
A
X
图1-2-4
点评:南京市对必修教材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顺序为必修1、4、5、2、3,因此必修5第16页例6,实际上这个例题按照正常顺序,可以用解析法的思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计算,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再利用距离公式计算对应线段的长,随即完成证明。

为尊重原著,故此法按照教材顺序放置于此。

证法三: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AB =AM +MB =AM +
21
CB AC =AM +MC =AM +2
1
BC
∴AB 2=(AM +21CB )·(AM +2
1
CB )
=AM 2+41CB 2
+AM ·CB
AC 2=(AM +21BC )·(AM +21
BC )
=AM 2+4
1
BC 2+AM ·BC
∴AB 2+AC 2=2AM 2+21
BC 2

2+2
12
即:AB2+AC2=2AM2+2
1BC2

因此,AM =2
1
222)(2BC AC AB -+.
点评: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本方法先将三角形边转化为向量,线段长转化为向量的模。

而模的平方转化为向量的数量积。

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证法四: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
AM =
2
1
(AB +AC )
2=AM 2=4
1
(AB +AC )·(AB +AC )
=41
(AB 2+AC 2+2AB ·AC ) =41
2

∠BAC ) =41
2
2
2
2)=4
1(
2+

) ∴|AM |=
2
1
因此,AM =
2
1222)(2BC AC AB -+.
B C A
M A
点评:将平面几何转化为向量问题是常用的思想方法,本方法同时也结合了余弦定理的边角关系。

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

证法五:(课本方法)设∠AMB=α, 则∠AMC=180°-α. 在△ABM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M2+BM2
-2AM·BMcosα. 在△ACM中,由余弦定理,得
AC2=AM2+MC2
-2AM·MCcos(180°-α). 因为cos(180°-α)=-cosα, BM =MC=
2
1
BC, 所以AB2
+AC2
=2AM2
+2
1BC2
, 因此,AM =
2
1
222)(2BC AC AB -+. 点评: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此方法利用了△ABM、△AC M中∠AMB与∠AMC的互补关系,在两个三角形中运用余弦定理,再将相关余弦式相加,得到结果。

证法六:设复数1z =AB ,2z =AC
由复数几何意义得:
AB 2=1z 2=1z 1z AC 2=2z 2=2z 2z BC 2=2
12z z -,AM =
2112z z +,AM 2=4
1
12z z +2 AB 2+AC 2=1z 2+2z 2=1z 1z +2z 2z
2AM 2+21BC 2=21(12z z +2+2
12z z -) =21))((1212z z z z +++21
))((1212z z z z -- =21))((1212z z z z +++2
1
))((1212z z z z -- =1z 1z +2z 2z
∴AB 2+AC 2=2AM 2+
21
BC 2 即:AB2+AC2=2AM2+2
1BC2

因此,AM =2
1
222)(2BC AC AB -+.
点评:利用选修教材中复数知识证明此题,将线段长度转化为复数的模,再
M
A
C
B
α
图1-2-4
M
A
C
B
利用复数的运算与性质。

通过本题的分析,使我回想到在苏教版必修4第83页习题2.4中
感受·理解第5题:
题目:求证:|a+b|2+|a-b|2=2(|a|2+|b|2).如何构造一
个图形解释这个公式的几何意义?
又联系到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其四边平方和。

其实在新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问题,稍加研究,发现不少问题的解决方法贯穿整个数学的各个学习阶段。

关键是教师要打破原有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不断对新教材的深入认识、体会与钻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