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差异造成的各国产品成本(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然条件产品成本的差别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供给比例差异造成的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根据一系列的前提假设,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
以至使两国的工人获得同样的工资率。
所有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
3.雷布津定理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变动,并且两种商品均被生产的条件下,一种要素的供给数量增加,而其他要素供给数量均保持不变,这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产出增加。
同时,又会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熟悉里昂锡夫之谜及其解释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掌握1.产业贸易理论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的贸易和产业内的贸易两种类型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的贸易是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型的产品2.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假设1.从静态出发分析2.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3.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4.考虑需求情况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和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3.产业内的贸易指数产业内的贸易程度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产业内的贸易指数由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它便是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Look1.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间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3.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生产要素投入4.对一国而言,产业呢贸易要受该国技术水平,资本及人力资本密集度的影响5.产业内贸易一般发生在实现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产业四。
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1.规模经济说2.需求偏好相似说五、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简评1.产业内贸易理论更符合实际2.产业内贸易理论考虑了需求因素3.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启示掌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在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3个层面上讨论的。
它既探讨要素、技术以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又反映了竞争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生产要素是指适于一国生产在某一产业中获胜的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是指因共享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影响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是指企业在一个国家里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的表现。
机遇有利政策根据这一理论,一国要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重视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有事理论的关系及其意义区别比较优势理论着眼静态分析,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则强调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动态分析,联系1.在生产要素方面,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都强调生产要素在企业和产业创造竞争力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往往同时作用于一国产业的发展,一国往往有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有的产业具有竞争优势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可以相互转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利于创造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4.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比较优势侧重产业发展的潜在竞争力,竞争优势强调现实竞争力熟悉技术差距理论1.技术差距理论又称技术间隔理论和创新与模仿理论4个概念波斯纳首先提出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和需求滞后模仿滞后:是指创新国从制造出新产品到模仿国能完全防止这种产品的时间间隔反应滞后:是指从创新过生产到模仿国决定自行生产的时间间隔掌握滞后:是指模仿国从生产到达到创新过的同一技术水平并停止进口的时间间隔需求滞后:是指创新国出现新产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从没有需求到逐步认识到新产品的价值而产生的需求、进口商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主要观点1.国际贸易与技术差距是相联系的。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矫情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于是出口某类高技术领先产品,导致了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2.随着贸易的扩大,技术可能通过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播,被其他国家引进和模仿,于是与其他国家技术差距缩小,贸易量下降3.当技术引进国能生产出满足国内需求数量的产品时,两国间的国际贸易就会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贸易国家的分类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国家。
第二类是工业发达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容1.新产品创新阶段2.产品成熟阶段3.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1.它对国际贸易有着很大的影响。
它引导企业通过对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把握,了解和掌握出口的动态变化,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2.它对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结合在一起,揭示出比较优势是不断在转移的,每一国在进行产品创新、模仿引进、扩大生产和跨国经营时,要把握时机,利用不同阶段的有利条件,长久保持比较优势。
3.它反映出企业在当代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的大小。
第六章掌握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提出背景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1.求得生产力发展比财富本身重要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2.各国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国家都必须经过一下几个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3.选择保护对象是有条件的,保护是有期限的重点:与国家工业发展有关的幼稚工业,即有发展前途但刚刚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的工业才需要保护.时间:对那些被保护的工业部门,当其产品价格已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时,可以降低保护程度或完全撤出保护,让其进入国际市场参与自由竞争;对那些经过一定时期的保护仍没有明显进步.离开政府的扶植和保护仍难以独立发展的工业部门,要撤出对它们的保护,任其自生自灭.对工业部门的保护期限最多不能超出30年4.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关税针对工业部门中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采取程度不同的保护措施.“对某些工业品可以实行禁止输入,或规定的税率事实上等于全部或至少部分地禁止输入.”“凡是在专门技术与机器制造方面还没有获得高度发展的国家,对于一切复杂机器的输入应当允许免税,或只征收轻微的进口税.’。
三,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简评1.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对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
他的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2.他的关于保护对象是有条件的,保护是有时间限制的,保护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以自由贸易为最终目的等主张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尽管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仍存在缺陷。
一是生产力概念十分庞杂,二是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缺乏科学性。
中心外围理论1.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观点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由发达工业国家构成外围:由发展中国家组成“中心-外围”体系具有整体性、差异性、不平等性中心与外围在经济上不平等:中心是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外围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中心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外围主要从事初级品生产和出口;中心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外围处于依附地位并受中心控制和剥削。
普雷维什认为,外围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1.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2.经济周期对中心国与外围国产生的影响不同3.工会作用不同4.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大低于制成品中心外围的理论简评1.从理论与实践上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宝库。
2.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观点,对战后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局限性:只从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发达国家工会对产品价格施加影响,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不同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没有从发达国家实行的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
理解和熟悉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1.批评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忽视了国际收支在调节过程中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2.提出贸易保护主张3.支持保护关税制度为了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应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及保持顺差的保护贸易政策。
由于这种对外贸易政策与重商主义政策相似,因而被称作新重商主义。
又由于这种外贸政策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保护的内容、范围、采用的保护手段等方面均大大超过了传统保护贸易政策,因而人们又将它称作超保护贸易政策。
二,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三,理论简评积极性:把国际贸易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揭示了贸易量与一国宏观经济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某些内在的规律性。
局限性:1.只注意研究有效需求问题,单方面强调刺激需求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忽略了解决供给问题的重要性。
2.把贸易顺差看作国内投资,作为对国民经济体系的一种“注入”,可以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效应。
但事实上,贸易顺差不同于国内投资。
3.乘数效应,常常会受一国闲置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源稀缺会限制该国国民收入的下一轮增长。
4.忽视了对外贸易发挥乘数作用的条件。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基础一,利润转移理论利润转移理论认为:某些产业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具有超额利润,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关税、配额等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同时利用出口补贴、研发补贴等来促进出口,增强本国厂商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实现垄断利润从外国向本国的转移,提高本国福利。
1.利用关税分享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2.以补贴促进出口3.以限制进口促进出口二、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就是厂商(或个人、社会)从某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利影响,受益者原则上不必为此而付费。
外部经济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和收益性外部经济。
技术性外部经济是指,厂商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和知识.收益性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集聚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包括获得便利而低价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技术工人、专业化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