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析

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析


音乐起源于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也创造了音乐之所
以产生并赖以存在的一切必要条件。 劳动创造了音乐艺术本身。 音乐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节
古歌与乐舞
歌、舞、乐三位一体 皇帝时《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肉)。” 《吕氏春秋•古乐篇》“八阕”: “昔葛天氏 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 《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 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 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鸟兽之 极》。” 《礼记•郊特牲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界上最早关于十二平均律的探索) 荀勖的笛律(管口校正法) 纯律的实践
第四节 音乐理论

理论
第五节 记谱法
两大系统
1.古琴减字谱 曹柔 《 梅花三弄》 《离骚》 2.燕乐半字谱
第六节 音乐机构
太常寺
大乐署 鼓吹署
卤薄
教坊
梨园
梨园弟子
第七节 著名音乐家 第八节 音乐文化交流
新声二十八解:
乐府的历史意义:

李延年(?—约公元前90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 中山人(今河北定县一带),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 职业的艺人。 李延年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腐刑,以“太监”名义在宫内管 犬,其“性知音,善歌舞”,颇受武帝器重,被任为“乐府”音 乐的最高负责人。李延年的歌唱得特棒,“每为新声变曲,围者 莫不感动”,曾在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 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 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其妹因此歌得幸,被武帝立为夫人,李夫人 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因其妹受宠,其兄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 他自己也被封做协律都尉,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 俸禄,显赫一时。 李延年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 技法新颖高超,且思维活跃,他曾为司马相如等文人所写的诗词 配曲,又善于将旧曲翻新,他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 编为28首“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史文 献上最早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 作的音乐家。他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 舞。 李延年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 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李延年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
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山东沂南县北塞村汉墓百戏画像(图)
第六节 乐器的发展
排箫、笛、羌笛、笳、角、筑、箜篌、
琵琶、琴 琴 琴的发展 琴曲两特点 琴曲介绍
第七节 音乐理论的成就
鼓谱
声曲折 京房六十律
相和三调(平、清、瑟三调)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589)
第五节 古乐理、乐律学概念的 形成
三分损益法:又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
叫五度相生法, 是我国古代最早 记载的、采用数 学求律的方法。 是按振动体长度 来计算的。 见于距今两 千六百余年的春 秋时期的《管子 •地员篇》。
成十二个半音叫做十二 律。 十二律分为六律 (阳律)和六吕(阴律)
十二律
第二节 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
乐队:王宫县(悬) 诸侯轩县 大夫判县 士特县 歌舞队:八佾 、六佾、 四佾、 二佾 春官
第三节 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歌舞
1.六代乐舞 2.小舞 3.散乐、夷乐 4.四夷之乐 5.宗教性歌舞 歌唱 1.《诗经》 2 .《楚辞》 3.《成相篇》 (可诵、可歌、可奏、可舞 )
古琴曲《流水》
曾侯乙编钟 乐器 音域
出土意义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青铜铸造工艺和音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
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 说法 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 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 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了”。 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音乐文化的交流
歌舞伎乐 乐器、乐曲 第三节 音乐思想
第四节
清商乐:
清商乐
特点: 形式: 吴歌: 西曲: 倚歌: 送声、和声:
第五节 古琴音乐
《酒狂》(李祥霆演奏版) 《碣石调· 幽兰 》: 中国古代琴曲。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现保 存于文字谱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 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曲名之前冠以调名, 此标题为琴曲中仅见,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 内容。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现存琴谱有可能是当 时碣石舞的曲调。原件东传日本数百年,系唐代手抄 的卷子,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清代末年, 影印本传回国内,近代琴家杨时百等曾试行打谱。20 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及民族音乐研究所 组织琴家对此进行打谱,并有数位琴家可弹奏此曲。 明清以来刊行的一些琴谱收有《幽兰》或《猗 兰》,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不同,当为另外传谱。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
第六节
音乐思想
倡乐派 非乐派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 墨子:否定音乐。 者。注重音乐的教化 老子:著《道德经》。 作用,“移风易俗, “大音希声”。 莫善于乐”。不系统。 庄子:著《庄子》, 孟子: 否定人为造作的音乐。 荀子:儒家学派集大 将音乐分为“天籁”、 成者。《乐论》六论 “地籁”、“人籁”。 点。
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第六节
定义:
歌舞戏
特点:1.早期男扮女装
2.帮腔伴唱 节目:大面(代面) 钵头 踏谣娘
第七节 乐器
打击类:方响.htm、锣 、 钹 、星、 鼓类
乐器 琵琶类: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吹管类:筚篥
第八节 乐律学成果
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
何承天的新律(三分损益均差律)(世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 的《成相篇》

《成相篇》的音乐形式取材于民间说 唱和歌谣,共分三个段落。“相”是一 种由舂米或筑堤的劳动工具发展而成的 打击乐器,用以击节说唱。“成相”是 当时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歌谣形式, 后来发展成诗歌形式。全篇四句一韵 (ang韵),按一定节奏56次反复,无固 定的曲调,其节奏类似快板。作品大多 宣传为君治国之道,间杂有历史故事, 对当时的现实也有所批判。 (类似 RAP)
原始社会
打 击 乐 器
吹 奏 乐 器 鼓(陶土) 磬 钟(陶土) 铃 骨笛 骨哨 陶角 陶埙 鼓 磬 钟 镛夏商时期 Nhomakorabea编铙

埙(多音孔) 竽
第一节
社会制度变更
概 述
西周(前11世纪,镐京) 东周(前770年,洛邑) 礼乐制度 百家争鸣
音乐文化成就(西周----战国末)
一、专业化 二、歌唱 三、器乐 1.乐器 2.器乐合奏 3.独奏乐器 4.音乐理论 5.音乐教育 6.音乐哲学、美学
第三节
北狄乐定义:
鼓吹乐定义: 鼓吹乐分类: 鼓吹
鼓 吹
横吹 短箫铙歌 箫鼓
鼓 吹 乐
第四节 相 和 歌
相和歌定义:汉代北方各种民间歌曲的
总称。 相和歌分类:徒歌、但歌、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 相和大曲:艳、歌、解、趋、乱
第五节 百戏中的乐舞
百戏:各种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角抵、
中国音乐史教学幻灯片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麻丽冰
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远古—1840年)
教材: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 周柱铨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 1840—1949年) 汪毓和 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概述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欧洲音乐晚于亚洲、非洲,古希腊音乐 文化发展最早。
第二节 古今中外关于音乐起源的说法
1.异性求爱说:(英)达尔文 2.劳动起源说:(奥地利音乐学者) 瓦勒谢克《原始音乐》 (西德经济学者) 布赫《劳动与节奏》 3.语言抑扬说: 法国哲学家卢梭 英国哲学家史宾塞
4.模仿自然说:英国音乐出版家克罗威 斯特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5.信号说: 德国音乐学者修顿普佛 《音乐的起源》 6.巫术起源说:法国音乐学家孔百流; 王国维
百家争鸣的意义
学术文化空前繁荣
光辉灿烂一页 重要历史地位
深刻影响
重要遗产
第三章 秦汉时期
(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 概 述
秦统一中国,汉承秦制,发展封建制 音乐:
乐府 鼓吹乐 相和歌 百戏 乐器 乐律学
第二节 乐 府
乐府定义:
乐府的职能、作用: 协律都尉——李延年: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八音分类法
定义: 分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特点: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的乐器群
编钟 65 个 十弦琴 1 件 二十五弦瑟 12 件 篪 2 件 笙 6 件 编磬 32个 五弦琴 1 件 鼓 4 件 排箫 2 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