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 第1节 绪论

认知心理学 第1节 绪论


第三节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很多人质疑,人和计算机究竟能否类比?
计算机模拟会抹掉人的心理的一些特点,如认
知过程受情绪、动机、意志的制约。撇开人的 社会和生物特性把人与计算机相类比的认知心 理学,难以在整体上把握需要、动机、能力、 性格等心理现象。
Norman认为有生命的信息加工系统
2.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
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
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是独立的 ,即可以相
加 ,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
工阶段。
3.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1) 实验程序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
二、关于加工方式
以前认为只有串行加工。现在也注意到 并行加工了。因此现在的认知心理学不仅仅
包括符号操作范式(信息加工范式),还包
括了联结主义范式。
三、缺乏生态效度
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是从实 验室实验得到的结论可以推广运用到现实生活 中的有效性,生态效度越高,则这种推广运用 的有效性越高。
提取和运用,其研究范围按照人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
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推理、问题解决等 心理过程。
二、两种加工方式: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串行加工(系列加 工/连续加工),Broadbent(1958)提出,绝大多数 认知过程都是由一系列相继进行的加工阶段组 成的,刺激进入感觉器官,然后经知觉、注意、 短时记忆等过程最终存储于长时记忆中。
二、出声思考法(口语报告法)
三、计算机模拟法
四、内隐联想测验法
五、认知神经科学的
一、 反应时测量法
(一)反应时的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做出明 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 间隔,又称为反应潜伏期。 一般来说,反应时的长短标志着机体内部加 工过程的复杂性。
过程的。
但是,减法反应时实验也有其弱点:使用
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
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 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 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些弱点大大限制 了减法法的广泛使用。
(三)加法反应时实验
1.什么是加法反应时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
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
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 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 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反应时。
例: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 数字记忆实验
识记阶段(1-6) 再认阶段
108 38 20 33 964
在认知心理学中,减法反应时实验既可用 于研究某一个信息加工阶段或操作,也可用于 研究一系列连续的加工阶段。例如,Posner等 (1969,1972)用实验证明了人的短时记忆信 息如字母等不单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还有视 觉编码。
2.Posner的实验
(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一:A A 间隔0、0.5、1、2秒呈现。
三、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Newell和Simon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 还是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符号
操作系统。
符号是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
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Newell和Simon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 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接受器、效应器、记忆和 加工器组成。
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共同处在于认知 系统,但有生命的认知系统是服务于调节 系统的,而情绪是它们相互作用的桥梁。 (见图3)
认知系统
情绪系统
物理 信号
调节系统
输出运动 和声音
图3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Norman, 1981)
另外,即使在认知操作方面,人脑的生物结 构对其功能的制约与计算机的电子软件对其行为 的制约也是不相同的,出现功能区别。 人脑 计算机
由此,信息加工系统范式得出了三点推论:
(1)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
符号操作系统;
(2)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它就具有某种智能; (3)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 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 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人类认知活动
思维过程
计算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三节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一、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
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
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
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刺激
刺激
刺激
反应
反应
反应
唐德斯A反应
唐德斯B反应
唐德斯C反应
A反应时 C反应时 C—A
B反应时 C反应时 B—C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 过程所需的时间,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 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的。
认知心理学
感知觉 记忆 认知过程 思维(概念、问题解决、推理)
语言
心理过程 想象
心 理 现 象 ( 活 动 )
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注意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 个 性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观察力:感知觉 注意力 智力 记忆力:瞬时、短时、长时记忆 思维力:和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包括概念、推 理、问题解决等。 想象力:表象
苏联心理学家JIOMOB(1983)将心理学的研究分 为四个水平或层次: 第一个水平: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 第二个水平:研究个性的结构; 第三个水平:研究感觉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 第四个水平: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第三个水平即心理过程的 理论。人们不应当用这个理论来代替有关其他水平 的心理学理论,或者要求它成为无所不包的理论。
串行加工方法的最大局限是它假定刺激主 动进入一个毫无准备的机体,而事实是,经验、 期望等常常会显著地影响信息加工。
联结主义理论:并行加工方式。 联结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认知过程的本质 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以及这些联结强度不断 发生的动态变换,人脑对信息的加工,是采用 并行分布式处理的,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 化的,而不是像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是对 刺激的串行加工。更适合解释内隐学习、内隐 记忆。
(二)减法反应时实验
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 时记忆时,常采用这种反应时实验。这个方 法最初时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1868)提出 的,目的是测量包括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 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1.唐德斯的实验
唐德斯反应时(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实验材料二:A a间隔0、0.5、1、2秒呈现。
实验材料一
T=0s
实验材料一
T=0.5s
实验材料一
T=1s
实验材料一
T=2s
T=0s
实验材料二
T=0.5s
实验材料二
T=1s
实验材料二
T=2s
实验材料二
实验结果
1,语音编码时间= RTAA-RTAa
2,视觉编码与听觉编码同时存在。
3,加工早期:视觉码为主 延时后:过渡到听觉码
首先,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 学的产生。 其次,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
展的最重要条件。
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首先,扩大了认得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领 域;
其次,从物理函数的收集走向了对人的 内部心理机制的揭示;
再次,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最后,重视个别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和个 案的探讨。
Sternberg发展出来的。 加法反应时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 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 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 以观察到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 使用加法反应时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 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程序
初级信息加工处理
计算机语言
生理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脑的活动)
计算机硬件
图2 计算机功能与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类比
四、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 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 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系统。
五、多元化
认知科学

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哲学,神
应加工所需要的时间少;在命题表征的加工
中,非同一关系的信息加工用时比同一性加
工用时要多。两者之差便是否定加工和非同 一加工所需的时间。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
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
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 作 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 践上是可行的。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法反 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
操作慢,易分心,犯错误
人的知识是模糊的、近似 的、粗劣的 人适应性强,可以发现 新问题,吸收新知识
操作快、精确,永久保 持和提取信息
信息表征详尽、严密、 合乎逻辑 适应性不强
应该看到,与任何其他类比一样,人与计 算机的类比也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范围内、 一定水平上的类比,总要撇开一些因素,因而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不能由于这些局限而否定类比本身, 只是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不应超出一定的范围。 这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认知心理学可以很 好地说明认知过程或心理过程,而难于在整体 上把握个性心理特征,并在建立认知模型时, 总要撇开制约某一心理过程地若干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