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号下旬刊根据表1-1中列出的数据,从意愿参与率来看,女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比率高于男生;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比较,研究生愿意参加的比率最低,比平均值低近10个百分点;学生党员的意愿参与率明显高于群众,其意愿参与率约为群众的2倍;担任社会工作的学生的意愿参与率也明显高于未担任社会工作的学生。
从实际参与率来看,对具有不同的个人基本情况因素的对象分别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果与意愿参与率基本相同,即女生的实际参与率高于男生,党员学生的实际参与率高于团员和群众,担任社会工作的学生的实际参与率高于无社会工作的学生,在不同学历层次中,还是研究生的实际参与率最低。
进一步分析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意愿参与率和实际参与率较低的原因,不愿意参加和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生所表述的理由主要是认为目前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都是倡导性的,过于低层次和形式化,不能很好地发挥研究生的专业优势,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将表1-1中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参与率和实际参与率两组数据进行对照比较,还发现前者要高于后者,这说明如果改善和加强组织发动工作,将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纵观川东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中所列各项数据,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先进分子(学生党员、各类学生干部)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情况走在大学生队伍的前列。
川东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创新意识极大发挥,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形成奉献、友爱、助人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积极开拓志愿服务的新领域,使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
这是川东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
他们的志愿者行动已远远超出它自身的意义,他们深入偏僻的农村和街道,把新思想、新科学、新观念带给了身边的人。
川东地处大巴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
广大农村生产力落后,受教育程度低,川东大学生活跃在这一带,在坚强的内在动力和奉献精神下,在为国分忧替民解难的无私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代青年健康独立人格的形成,主体意识的日渐觉醒。
志愿服务的过程是文明传播的过程,对志愿者本身来讲也意味着自身的提高,很多志愿者从普通劳动者身上学到坚强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参考文献:[1]梁绿琦.志愿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6.[2]丁元竹等主编.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徐文新等.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1996,(2).[4]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对24位志愿者的访谈分析[J].青年研究,2007,(5).[5]吴鲁平,牛茜.志愿者的收获与快乐功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02).摘要: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山西运城学院129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物质追求、求知进取、小群体取向、个人成就、社会取向、害怕失败;34.11%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有少许问题,65.12%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有一定问题和困扰,0.77%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有严重问题;大学生在求知进取和小群体取向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显著地高于女生;大学生在求知进取上年级差异显著,在个人成就上年级差异极其显著,且三年级学生高于二年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法一、问题的提出在心理学上,动机通常是指直接推动人们趋向某种目标的内部动因,或者说是激发和维持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部过程。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动机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
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特点,在高等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29份,问卷回收率为93.33%,问卷有效率为8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包括两个部分:1.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调查问卷。
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问卷分6个维度26个项目,分别测试大学生的6种学习动机的强度: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
本问卷的记分方式:采用“完全不同意”、“大部分不同意”、“部分不同意”、“部分同意”、“大部分同意”、“完全同意”共6级评定,分别记1、2、3、4、5、6分,某种学习动机得分越高,表明动机强度越强,得分越低,动机越弱。
2.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自我诊断测试。
问卷采用宋专茂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自我诊断测试,从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在学习欲望上进行测查。
假如被试对某组中的大多数题目持认同态度,则一般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运城044000)杜艳芳○高教高职研究1882008年10月号下旬刊学生在相应的学习欲望上存在一些不够正确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
从总体上讲,假设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l—5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少许问题,必要时可以调整。
6—13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一定问题和困扰,可以调整。
14—20分:说明学习动机上有严重问题和困扰,必须要调整。
(三)研究程序。
1.研究过程。
对15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调查,问卷的测试以团体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整个问卷,每份问卷在10至15分钟内完成。
问卷当场收回。
2.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表1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的平均数和总体水平排序由表1可见,大学生学习动机6项内容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物质追求、求知进取、小群体取向、个人成就、社会取向和害怕失败。
从平均得分看,前三种动机明显较强,均数大于4,后三种动机较弱,均数均小于4。
排名第一的“物质追求”包括“出人头地,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学本事好挣钱”、“为能胜任未来的工作”、“成家后想有一个富裕的家庭”4个项目。
这些项目均与将来的物质利益有关,表明许多大学生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也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他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大学生希望并直接表露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并最终由经济决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开始具体化、现实化,不再追求虚幻的东西,反映了思想上更趋现实的特点。
现在,报酬高低已成为大学生将来选择职业的筹码。
排名第二的“求知进取”包括“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素质”、“成才,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本身有兴趣”、“追求真知,透彻地认识世界”、“将来事业上的成功”6个项目。
求知进取是一种内部动机,对学习起到持续有力的推动作用。
平均得分仅次于物质追求。
表明大学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但他们仍迫切需要适当引导,将成才作为自我发展目标,使得他们把求知进取放在首位。
排名第三的“小群体取向”包括“不辜负一个我十分爱戴的人”、“报答养育我的恩人”、“替几位要好的朋友争口气”3个项目。
小群体取向追求的更具体、明确,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把修身齐家平天下作为立人之本,其杰出典范不胜枚举。
这个项目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受东方传统社会的影响,具有知恩报德的品质。
排名第四的“个人成就”包括“干一番事业,成名成家”、“将来谋取某种权力或地位”、“找一个理想的终生伴侣”3个项目。
这一项目反映了大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尊重需要的体现,反映出青年人正逐步走向成熟。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个人成就”的排名由黄希庭、郑涌的调查的最后一位上升到了第四位。
排名第五的“社会取向”包括“维护学校荣誉,为学校争光”、“班级集体和所在系的荣誉”、“为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服务他人和社会”、“对得起老师的辛勤培养”、“人类的进步和繁荣”6个项目。
西方社会鼓励竞争,强调自我价值,人们更多追求个人价值;东方社会崇尚合作,强调亲合,与人为善,更多地考虑团体利益。
“社会取向”的排名从黄希庭、郑涌的调查的第四位下降到了第五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相当强的个人进取意识和竞争愿望,集体主义观念相对淡漠。
这虽然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
但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调控和引导,有可能在大学生中出现一些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和享受主义等现象。
排名第六的“害怕失败”包括“校纪的约束”、“怕毕不了业,拿不到文凭”、“同学之间的竞争”、“怕成绩不好受到亲友的责难”4个项目。
这项内容说明了考试对大学生而言仍然是一个压力,虽然大学中的考试不再像中学时那么频繁,但也有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忧虑,有对自己在亲人面前的地位和前程所产生的长远影响的顾虑。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既为祖国,也为个人,应当说这是当代大学生反思自身和沉思历史的结果。
但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自我诊断测试”统计结果分析。
表2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程度的分布情况调查发现,34.11%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有少许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整;65.12%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有一定问题和困扰,需要调整;0.77%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有严重问题,必须要调整。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及分析。
表3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的性别差异○高教高职研究1892008年10月号下旬刊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高校育人环境的深刻变化。
高校艺术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更新艺术教育观念,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充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选择积极向上的作品内容,用现代意识精心设计良好的育人环境,造就浓郁的艺术氛围。
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各院系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艺术团队组织,丰富学校基础文化生活,保证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的广泛性;切实加强对各种艺术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优秀的、高雅的艺术占领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活动,如长期不间断地进行艺术社团的训练实践活动,定期举办的校园艺术节组织的演出、竞赛、展览等活动以及邀请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举办专题讲座,请艺术团体来校演出等,推动全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
在所有课外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坚持以突出时代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主题,坚持把优秀的、民族的、经典的、高雅的艺术形式作为主要内容,坚持在各种活动中融注于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素养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以艺载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全的审美心理,培养高尚的审美品位、审美情趣,引导艺术实践活动朝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