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09新闻二班 2009221102200102 何严
【摘要】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平民化、大众,曾经的“精英”
已慢慢的被一股强大的大学生潮所席卷。

在这种趋势下,在校大学生的
学习情况到底如何?在经过高考轰炸后的他们,他们的学习动机又会发
生怎样的变化?本文分别运用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
论来描述目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一
些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
㈠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概念是在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

20世纪40.、50年代。

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位于最高层次的。

大多数学生在迈向大学的同时,也走向了人生的成人礼,也是人自尊心、好胜心,竞争心最强的一个阶段,这时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变得尤其重要。

这时,“踌躇满志”的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以获得更多成就,进一步深造为主。

他们的成就动机比较高,他们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从强迫学习到自主学习,心理和动机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这些走到大一末梢的学生或许更有切身感受。

就拿我来说吧,最初的时候,以为摆脱了空无实际的繁琐记忆,选择了喜欢的专业,以后为了自
己的兴趣去努力,一定会更加自主性的学习。

第一次课堂讲演的时候,也着实为此付出了很多,一有空闲时间便去图书馆查找大量资料,找同学交流经验,反反复复的模拟在台上的场景,可是最后却因为自信不足惨败收场。

很多同学也像我一样,在屡战屡败之后,慢慢丧失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更倾向于风险小,成功几率高的任务,就像很多钟情于“铁饭碗”的大学生一样,这种“分配性努力”更来得轻松。

学习动机也从最初的干一份冒险性的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变为找一份稳定,待遇高的好工作。

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这里无所谓这两种动机的好坏,有人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有人追求冒险刺激,这都无可厚非,关键是清楚认识自己属于哪一类的人并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进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在碌碌无为中虚度。

如果你是一个力求成功者,就应该去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要满足于在一个班,一个学校这些狭小空间的成功,多用一些富有挑战性。

新颖且有难度的任务去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如果你是一个避免失败者,就应该选择一个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对于自己的每一份小小成功都要恰当的进行心理暗示和勉励。

当然,作为一名如正午骄阳般的大学生来说,除了避免失败外,还应该立足于增加力求成功的成分,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取成功、挖掘自身的深层次求知需要为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㈡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

其核心解释是,个体总是试图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结
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现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于他人的压力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考上大学就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地结果,而找不到工作就是没有关系和运气。

学习动机直接以找一份好的工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功利性动机过强,只会让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和能力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与自己上大学的初衷越来越远,一旦得不到肯定就怨天尤人,愤世嫉俗,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正确的估计。

未来的路是坎坷而富有挑战的,正确而又积极的归因是学习路上的必修课程。

首先,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要因为学校和专业不好这些外部因素终止自己的学习之路。

只要是外因,大多数都会有解决或者是转移视点的可能的。

就像学校不好,你可以奋斗几年,再去考自己心仪学校的研究生;专业不喜欢,可以修自己学校或是别的学校的第二学位或是自学成才,毕竟任何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资源都是很丰富的〃〃〃其次,不要因为长期的失败就对自己期望值过于低下,总是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任务容易。

长此以往,成为应付血学业的一种习惯,就会演变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

有很多同学在大学这种长期得不到反馈的环境下,不仅学习动机降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且情绪失调,从最初的烦躁,到变的冷淡、悲观、颓废最后荒废学业。

这样的同学应该积极发现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培养自信心,在失败面前,要勇于去总结内在和外在的不足,不要为了保护自己,就避免否定反馈,这样只会愈加看不清自己。

㈢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
语。

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就强化来说,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所以对自己取得的优异成绩应正确的对自己进行鼓励,这样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学习动力;再者是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另一种是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期待。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①对所学内容有特殊兴趣②想用好的学习成绩换取继续深造和好的工作机会奖学金④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鼓励和支持⑤为同伴的认同与赞许。

这些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弱,以为大学就是绝对的自由,对学了些什么、该怎样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浑浑噩噩,这样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另一部分大学生则动机强度过大,将目的与结果视为根本,对一点小小的失误也会处于高度的紧张与焦虑状态,从而使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最后不仅限制了能力的发挥,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激情。

所以大学生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应努力避免动机过强或过弱,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总之,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大学的丰富资源和自由空间是学生利用有限时间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大好机会。

大学生应客观理性的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的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心理学基础》第二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