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放任的教学观影响了教育的成效 这些消极因素,使得存在主义教育影
响有限,20世纪70年代后便走向衰落。
七、分析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 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理论。它是一种早 期“元教育哲学”,注重教育名词和概 念的分析,而不谋求系统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 彼得斯、奥康纳(英国) 谢甫勒、索尔蒂斯(美国)
教育观点
教育应该属于教会,教育的职责应在教会手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
民。
教育内容上,特别重视文学、艺术课程,但宗
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特别重视道德教育
评价
新托马斯教育理论充分反映了在帝国主义时 期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已失去了勃勃生机,为 了抵制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反对人民群众 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不得不乞求于对 上帝、对宗教的盲目信仰。 新托马斯教育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学校里,特 别是天主教会的学校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作为一种提倡宗教教育的教育思潮,也存 在着它自己也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必然陷 入窘境。
在教学方法上,最重要的方法应是能启发学生抽象思
维能力发展的方法。
评价
永恒主义教育对“进步教育”的批评比要素 主义教育更加激进,但从整体上看,它并没 有提出什么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永恒主义教育在教 育理论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的 影响范围并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 界中的少数人。由于永恒主义教育的保守复 古态度,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
派教育也被贬称为新保守主义的“铜墙铁壁”式的教
育。
四、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 Education)
1.概况:
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作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的对立面出现的,具有传统教育特色。 哲学基础:古典实在论 代表人物:赫钦斯、艾德勒、阿兰、利文斯通 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不变的人性(理性、意志、感 情),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到处适合的、永恒不 变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永恒的人性,教育的基础是永恒 不变的“实在”所构成的永恒知识和伦理原则。
三派教育理论
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要求恢复传统教育
原则的理论: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
主义等。
继承并发展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改造主义
50年代以后产生并广为流行的新的教育哲学: 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现代人文主 义教育等。
一、改造主义教育(Reconstructionism Education)
(一)概况
改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从
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50
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的要义 把改造社会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改造不适合当代要求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
(二)内容
1.前提: 当今正处在一个新的文化危机时代,要求用 教育来解救时代的危机,建立社会新秩序。 用行为科学的新成就来改造教育。 2.内容: 教育应具有改造社会的大目标。具体表现为 建设“新文化”,创建“世界秩序”和培植 “社会同意”。 论述了制定课程和选取教育方法的新原则 课程的选择与社会文化的改造和发展有内在 联系
八、结构主义教育(Structuralism Education)
结构主义教育是建立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 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现代欧美国家广泛流 行,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它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 形成,与结构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第十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 新行为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分析教育哲学
终身教育思潮 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时代背景
• 二战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关 系也出现了新的形势。 • 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重要工具的教育,也产 生了重大变化与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同 时,也出现了重新论证教育理论的高潮。
三、要素主义教育(Essentialism Education)
(一)概况
要素主义教育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 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 与知识要素,同时也主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 内容、原则、方法等也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 的要素。 1938年在美国成立“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 会”,代表人物:巴格莱《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 育的纲领》、科南特 哲学依据:唯心主义的实在主义哲学观和唯心主义 的理论主义哲学观。
存在主义者否认教育在形成人的个性上的决定作用, 教育在促进人们自我形成上有重要意义。
关于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智育:反对把传授知识作为中心任务,要教给学生 以能激发情感的、有利于认识自我的、能增进自由 的、与本性发展合拍的知识教育。
课程设臵必须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主要的学科应 该是人文学科。反对单纯地进行职业教育。
评价
改造主义教育的基调是要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 阶级实质,通过教育用阶级合作的观念来重建 一种所谓的社会新秩序,从而解救被认为是当 代最大的文化危机。
但由于它的历史唯心主义性质和资产阶级性的 制约,从其教育实践来看,并不能反映教育发 展的实际,也不能解救所谓的时代危机。由于 与美国的社会性质不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影 响不大。
主要观点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清楚、明确,避免含 糊不清,要使用有意义的概念。 在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命题或概念,应该有一 系列的标准。
对“规范性”的教育命题应该给以仔细的考查 和恰如其分的说明。 要致力于“清理许多各式各样混乱的定义、口 号和隐喻,这些往往使人不能觉察他正不加批 判地坚持某一具体教育思想”。
(二)内容
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对学生的严格训练 (心智训练)
教育过程的核心应是吸收预先规定的教材,必 须重新考虑学科设臵与课程体系的建立。
在文化遗产中存在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要素是 “知识的基本核心”,教育的任务在于使这种 文化要素“在每一个新生代中再现出来”。因 此,以间接经验为主的、预先规定的教材在教 育过程中占有中心位臵。
二、新行为主义教育
新行为主义教育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一 种较有影响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 的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加涅等。
1.内容:
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过程,人的一切行为几乎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 极强化的结果,因此任何行为都是能够设计、塑造 和改变的。教育和教学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课程中应体现价值论的灌输,即在哲学上对道 德的、审美的与政治的共同价值标准的研究, 课程应能促进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群体的理解, 帮助他们了解阶级之间与国家之间的权力结构 或权力斗争等。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编制课程 对教师作用与师生关系问题上的见解 教师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进 行说服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 公开辩论的关系。
与人才、教育竞争所决定的,也是由现代科学
技术发展和军事需要所决定的。
► 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影
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受到美国政府
的重视,其中一些被采纳为国家教育政策。
要素主义在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的影响。
要素教育理论片面强调书本知识,轻视学生的实践活
动,偏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教师的传授,不重学 生对教师、教材的反馈作用,以及带有反动政治倾向 的天才教育主张等也给当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带来 新的矛盾,逐渐引起社会的不满。70年代以后,要素
智育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任务:不能再把心理训练、 理性发展放在主要地位,而应以对自己本性的体验 为主要内容,着重于感情与意志的发展。 道德教育: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道德教育 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行为标准来确定自己 的行为,并承担后果。 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提倡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启发式的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上,重视个别教学
五、新托马斯主义教育(New Thomism Education)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是以基督教的宗教学说
为基础的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 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也曾在 美国流行。其思想基础新托马斯主义是中 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的经院 哲学在现代的复活。
代表人物:马利坦(法国)
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存在主义者重视教师的作用,对教师要求严格。
教师应是一个自由的人,他要能促进学生的自 由人格的完成,是一个帮助学生自我实现的人, 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不受任何力 量左右的人。
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相 互人格的尊重,是两个自由的个性之间的相互 信任。
分析教育哲学认为,在以前的教育理论中,教
育术语和概念是十分混乱并被人误解的;在教
育哲学系统和大纲的标题下所写的许多东西,
助长了标语口号化的体系和盲目的信仰。因此,
对教育基本概念和论证方法进行澄清,并注意
正确使用教育术语,应该是教育哲学研究工作 的第一步。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应该尽量使语 言符合逻辑,明白易懂。
向学生传授教材必须通过一门门的学科系统来
传授各种知识。必须建立一套连贯与系统的课
程体系。特别重视数学、自然科学与外语等
“新三艺”学科。
► 开展天才教育
► 重申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