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考点总结
Ⅰ.历年真题
1.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

2.简答题: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3.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影响。

4.简答题:存在主义教育。

5.辨析题:现代教育学思潮中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认为“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6.论述题:论述人本化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价。

Ⅱ.考点详解
20世纪下半叶,教育思潮呈现多样化趋势。

反对进步运动的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从进步教育运动分化发展而来的)
1.代表人物:康次、拉格、布拉梅尔德
2.主要观点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精神。

(3)行为科学是教育工作的指导。

(4)教学中心:社会问题。

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5)教师要进行民主、劝说的教育。

3.影响和评价
(1)具有折中主义性质的思想:既批判继承实用主义教育,又吸收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2)理论空泛,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的影响不大,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冷落和批评。

新传统教育思潮: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二、要素主义教育
1.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2.主要观念
(1)把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

(2)教育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5)强调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3.影响和评价
(1)要素主义教育针对美国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寻求解决问题和克服弊病的出路,影响着国家教育政策。

(2)但忽视学生的兴趣、个别差异,片面强调系统性的知识
学习,所编教材脱离实际,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三、永恒主义教育
1.代表人物:赫钦斯、阿德勒、利文斯通和阿兰
2.主要观点
(1)教育的性质(理性)永恒不变。

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建立在这一任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2)教育目的是培养永恒的理性。

(3)永恒的古典学科占据学校课程的中心,古典名著是培养理性的途径。

(4)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3.影响和评价
永恒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理性,强调阅读经典名著,突出复古主义倾向。

在教育实践领域影响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把学生的学习限于古典著作,遭到许多人的批评。

四、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出题概率低)
1.代表人物:法国马里坦(《教育处在十字路口》)
2.主要观点
(1)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2)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3)实行宗教教学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4)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3.影响和评价
在欧美天主教学校中影响较大,防止把人看做工具和手段上有积极意义。

从心理学分化出来的教育思潮: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这类出题频率低)
五、新行为主义教育
1.产生背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繁荣于20世纪60年代。

2.代表人物:托尔曼、斯金纳、加涅
3.主要观点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按照程序进行教学。

基本原则是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

(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4)教育研究应以教和学的行为为研究对象。

4.影响和评价
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它忽视了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表现出机械主义的特征。

六、结构主义教育
1.产生背景: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影响很大
2.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
3.主要观点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4)提倡发现学习法。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4.影响和评价
(1)积极影响:该理论影响大,把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相互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指导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

(2)消极影响:由于过分强调课程理论化,过于抽象,教材偏难,引起人们的争议。

七、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1.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美国,批判现实社会强调知识忽视人的情感,主张理智与情感的整体发展。

2.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3.主要观点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2)主张课程人本化,提出“一体化”课程。

课程内容应建
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体现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教师和管理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

4.影响和评价
(1)优点:注重人的整体和个性的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作用,重视自由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革新了教育观念。

(2)不足:过分强调了个体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把个体的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画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重点思潮、热点思潮
八、终身教育思潮
1.产生背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法国,20世纪60年代后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2.代表人物: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3.主要观念
(1)终身教育的缘由:能够使人在各方面都做好准备,迎接
社会新的挑战。

(2)含义:人的一生所接受的各种各样教育的总和。

(3)目标:实现更美好的生活,领悟生命价值。

(4)内容方法:内容不固定,要求广泛学习和学会学习。

(5)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对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

4.影响和评价
终身教育是教育领域中正在进行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很多国家将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建立学习型社会。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终身教育理论和模式对未来教育影响重大。

九、多元文化教育思潮
1.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发展
2.代表人物:班克斯、赫瑞思、凯伦、格兰特
3.主要观念
(1)内涵:尊重文化的多元与平等。

多元文化教育承认并肯定文化差异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宽容、文化理解、文化欣赏的教育;
(2)课程与教学:强调文化的整合互动;
(3)追求教育公平与正义;
(4)提倡个性化教育;
(5)教师教学中要贯彻多元文化教育。

4.影响和评价
传播到各个国家,影响深远。

了解学习的两个思潮
十、存在主义教育
1.产生背景:产生于二战后对社会问题和人的存在的反思。

2.代表人物:萨特、博尔诺夫、尼勒
3.主要观点
(1)教育本质和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教师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影响者和激励者。

4.影响和评价
(1)积极作用:强调个性和积极的师生关系。

(2)消极作用:过分强调个人意志和自我选择本身存在的消极因素,教育主张带有偏激性和片面性,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衰落。

十一、分析教育哲学
1.产生背景: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教育理论。

2.代表人物:奥康纳、索尔蒂斯、彼得斯、谢夫勒
3.主要观点
(1)教育哲学是一种清思活动,有两个具体方法:举出反例和解决先决问题
(2)教育哲学的任务是澄清教育领域的概念和命题。

(3)用逻辑实证论与语义分析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4.影响和评价
有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表达,但是有形式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