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主持人林梅(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三)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112、试辨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异同。

P113、试比较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的特点和差异。

P27-32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二)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四)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五)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P39-412、试述20世纪20-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几项经典跨文化比较研究。

P50-523、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之间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P52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63第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实验法的功与过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一)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二)抽样调查(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研究取向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P83、P86-1112、跨文化研究中,一般可采用哪几种方法?P107-111第四讲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一、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一)社会化是什么(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二、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一)本能与环境(二)社会生物学的解释(三)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三、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一)文化(二)家庭(三)学校(四)同辈群体(五)职业背景(六)大众传播媒介四、人格、自我与社会化※(一)人格与社会行为(二)复杂的自我(三)有关人格与自我发展的几种理论五、社会化中的几种主要类型(一)政治社会化(二)道德社会化(三)性别角色社会化六、社会化的历程※(一)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二)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哪些?P123、P124-126、P132-1392、试述人格、自我与社会化的关系。

P140-1453、请比较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P160-163第五讲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一)社会认知:塑造行动框架(二)社会认知的途径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一)社会知觉(二)社会印象(三)社会判断三、印象整饰※(一)印象整饰的涵义(二)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四、社会认知偏差※(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社会刻板印象五、社会行为的归因※(一)归因的类型与研究(二)归因:一致性推论和三维模式(三)几种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思考题:1、简述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P169-1782、试述印象整饰的涵义。

P178(P179-182)3、如何认识中国人的“脸面观”?P183-1874、影响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有哪些?简述之。

P187-1955、请简述社会归因的几种理论。

P198-202第六讲社会动机一、社会动机及其理论探索※(一)内驱力、需要与动机(二)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三)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二、侵犯动机(一)侵犯概念的确定(二)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三)侵犯的消除及其控制三、亲合与利他动机(一)恐惧与亲合(二)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三)施与报:中国人的助人行为※思考题:1、试述内驱力、需要与动机三者之间的关系。

P205-208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P2133、你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施报观?P236-238第七讲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剖析※(一)社会态度的界定(二)社会态度的基本特征(三)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二、社会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测量(二)非量表测量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认知平衡和认知失调理论※(二)劝导在态度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四、若干现实性态度的研究(一)偏见: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二)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三)孝道: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思考题:1、态度有何特点?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P242-244、P254-2642、根据态度能预测人的行为吗?简述你的理由。

P245-2483、请举出某一种社会偏见现象,并用有关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之。

P264-268第八讲社会沟通一、沟通:人类理解的桥梁(一)沟通及其特点※(二)沟通网络与类型(三)沟通与互动二、语言沟通(一)人类语言的起源(二)人类语言的获得机制(三)语言的沟通功能(四)语言、思维和文化(五)暗语: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三、非语言沟通(一)身势学和动态姿势(二)近体学与静态姿势(三)辅助语言和类语言(四)目光接触思考题:1、什么是沟通?它有哪些基本特点?P275-2762、人际沟通有哪些不同的形式?P280-281第九讲群体与互动一、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一)社会互动的基本含义(二)日常生活方法论:互动中的相互理解(三)作为交换的社会互动二、对称性社会互动※(一)合作与竞争(二)冲突与调适三、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一)暗示(二)模仿(三)感染四、社会群体及其分类※(一)社会群体的基本含义(二)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三)大群体和小群体(四)内群体和外群体(五)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六)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五、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一)群体规范及其作用(二)群体压力(三)阿希与从众行为研究(四)内聚与内耗:中国人的群体行为六、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一)莫里诺与社会成员关系测量(二)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三)人情•人伦•人缘: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思考题:1、群体规范一旦形成,会对群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P337-3402、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有哪些主要特征?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

P344-3483、请你谈谈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看法。

P353-3574、依据不同的标准,社会群体可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P329-3375、简述对称性社会互动与非对称性社会互动的异同。

P313-328第十讲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一、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一)社会角色的本质(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三)社会角色的功能二、角色的扮演与冲突※(一)角色的扮演(二)角色的社会化(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四)君子与小人:中国式的角色冲突三、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一)职业角色(二)性别角色(三)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适应※思考题:1、社会角色的本质是什么?社会角色可分为哪几种类型?P358-361、P362-3642、辨析角色丛、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间的联系与区别。

P376-3783、简述社会文化因素对于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P383-397第十一讲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一、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一)集群行为:性质与特征(二)集群行为的条件(三)集群行为的理论二、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一)群众的类型(二)**(三)骚乱三、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一)时尚与流行(二)从时髦到时狂:时尚的演变(三)时尚的心理机制※(四)时尚的传播规律(五)恐慌及其特征四、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二)流言与谣言的传播过程(三)如何制止流言与谣言五、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一)从集群行为到社会运动※(二)社会运动的四大发展阶段※(三)社会运动的理论解释思考题:1、试简述时尚的心理机制。

P419-4232、流言与谣言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P427-4293、社会运动具备哪些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社会运动包括哪几个阶段?P436-438第十二讲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一、情感、动机与文化※(一)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二)青春期危机:普遍抑或特殊(三)文化、亚文化与成就动机二、文化与认知(一)文化对感知觉的影响(二)知觉模式:场域独立与场域依赖(三)价值观:东西方的比较(四)文化母题(五)公设三、文化与性(一)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二)性行为的文化控制四、文化与变态行为(一)变态行为的文化解释(二)文化性变态行为举要(三)变态行为的文化塑造思考题:1、俄迪浦斯情结在儿童早期情感发展中是否具有普遍性?请简述你的理由。

P444-4462、成就动机受到了哪些文化与亚文化因素的影响?P449-4503、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是如何形成的?P461(参考P154)第十三讲文化、亚文化与群体人格一、民族性格(一)民族性格和民族刻板印象※(二)民族性格的研究历史(三)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四)民族性格研究的现代趋势二、阶级心理(一)作为“地位”亚文化群体的阶级(二)阶级心理的基本要素(三)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三、社区意识(一)作为“地区”亚文化群体的社区(二)社区归属感:社区意识的体现(三)社区意识研究范例思考题:1、什么是民族性格与民族刻板印象?P476、P4782、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民族性格?P481-4853、在中国农村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中,农民的社会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P499-504第十四讲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一、社会文化变迁※(一)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二)有关社会文化变迁的若干理论二、变迁对人格与社会行为的影响(一)文化震荡与未来的震荡(二)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边际人”现象(三)代沟:行为方式的断裂三、人的现代化※(一)落后也是一种国民心态(二)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三)转型时期中国国民的社会心态(四)中国的现代化与国民性格的重塑思考题:1、简述英格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论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