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_30年代新诗上课用1

第十三章_30年代新诗上课用1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 ……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 级交了战火。
徐志摩
• 后期新月派诗人主张纯粹的自我 表现和为艺术而艺术。 • 特性概括为两个方向的新变: • 一是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 域的开掘,显示了与世界现代主 义思潮的合流。 • 二是向外的扩展,部分新月诗人 跳出前期坚执的小我,显示出走 向时代社会的新倾向,集中表现 在他们生活视野的扩大和作品题 材的拓展。
2、后期:抗战救亡中的爱国之音
抗战爆发后,戴诗内容和歌调发生巨大变化。 抒发民族苦难,审视个人不幸。诗人突破了象 征派的幽玄、晦暗,转向明朗、雄浑的现实主 义格调。《灾难的岁月》中的大部分诗写于此 时期。 《元日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 损的手掌》是其代表作。
我的记忆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朋友。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戴望舒是主将,施 蛰存、南星、玲君、 陈江帆、侯汝华、李 心若、史卫斯、金克 木、林庚、路易士、 禾金、何其芳、徐迟、 废名等人,在题材选 择、审美趣味、语言 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方面都有近似之处。
施蛰存
废名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 版了三人的合集《汉园集》,内收何的《燕泥集》, 卞的《数行集》和李的《行云集》,因此而得名。他 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的诗歌主要表现青 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的诗歌风格质朴, 蕴藉深沉;卞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情感与哲理,对 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文字奇巧。
◆艾青: “土地”与“太阳”的歌者
◆ 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写了 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6 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抒发了对农民 苦难生活的深挚同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 ,参加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从事抗日救亡 宣传工作,出版了《北方》、《旷野》、《他死 在第二次》等诗集和长诗《向太阳》、《火把》。 1941 年到延安,写了《毛泽东》、《给太阳》、 《野火》等赞美新时代的作品。 ◆对旧世界的叛逆与诅咒和对光明的渴望与追 求,是艾青早期诗作的两个突出主题。
林徽因
2、现代派诗人 •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文艺刊 物《现代》,至1934年11月的6 卷1期,出刊31期。 •《现代》所刊诗歌都包含着先锋 意识,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 同倾向,当时就有评论称为“现 代派”。
现代派
形成于30年代,是以《现 代》杂志为中心,以戴望舒为 代表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群体。 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注重表 现个人内心的苦闷,主要成员 还有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徐迟、施蛰存、废名等.
20世纪30年代现代 派诗歌代表人物; 《雨巷》最初发表 在1928年《小说月 报》上,引起很大 反响,叶圣陶称《 雨巷》“替新诗的音 节开了一个新纪 元”,“象征派的 形式与古典派的内 容”。
二、戴望舒诗歌
主要作品有诗集
《我底记忆》(1929《望 舒草》(1933)、《望 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1948) 等。 ◆代表作《雨巷》。 戴望舒因其诗而赢得了 “雨巷诗人”的美誉。
《现代》杂志创刊号
《现代》(4卷1期)《又关于本刊中的 诗》: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 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 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 成的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
现代派是后期新月派与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1936、 1937极盛期。 《现代》《现代诗风》《新诗》。 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 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宣言: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 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艺术追求:诗应该处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贡献:创造了新的东方民族象征诗(西方象征派+中国 传统意象)。
浙江杭州人,现代诗人。1924年考入上 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 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 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 “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主要有诗集《我的 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 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 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左:何其芳(1912-1977) 中:卞之琳(1910-2000) 右:李广田(1906-1968)
二、“向外转”(面向社会) 1、中国诗歌会
1932 年 9 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 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 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 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 1933 年 2 月 创 办 《 新 诗 歌 》 旬 刊 (后改半月刊、月刊, 1934 年 12 月停刊,共出版两卷10期)。
——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30 年代,诗歌潮流呈现两种趋 向,即“向内转”(回到自身) 与“向外转”(面向社会)。
一、“向内转”(回到自身)
“新月”后期诗人和现代派诗 人传承了“五四”“人”的发 现,张扬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 执著于新诗艺术美的追求。
1、“新月”后期诗人 •主要创作力量是徐志摩、陈 梦家、孙大雨、叶公超、梁 宗岱、饶孟侃、林徽因、方 玮德、卞之琳等人,闻一多 已经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 •主要阵地是1928年创刊的《 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 《诗刊》(季刊)。 •1933年6月无形解体。
《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寻求无价的珍宝吧。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 ……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的梦开出花来,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的时候。
“我的记忆” 时期
抛弃外在的、表面的韵律和格式,追求内 在的诗情、内在的节奏和神韵。题材上从 个人生活中发现诗的材料。《我的记忆》 的其代表作。
蒲风 积极实践中国诗 歌会的创作主张。诗集 《茫茫夜》,长篇叙事 诗《六月流火》。作品 思想健康,诗风刚健朴 实,语言通俗,感情充 沛。
1911切地反映30 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表达人民必然走向革命 的命题。
1900-1957
中国诗歌会创作的得与失: 得:与时代联系,扩大诗歌的表现领域,焕发出强 烈的战斗精神,把诗歌从狭小天地引向广阔的现实 世界,矫正了逃避现实咀嚼个人悲欢的诗风。为40 年代诗歌大众化、朗诵化、民间化运动,和在民间 歌谣的基础上创作新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失:急功近利的宣传倾向、说教色彩,消失了诗人 的自我和个性,导致美感经验的失落,思想深度和艺 术感染力缺乏,这是“做一个战士的热情甚于做一 个诗人”的结果。强调创造“大众歌调”时,对一 切“洋化”(外国艺术经验)也作了简单否定。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本名徐祖华,笔名白莽、 徐白等。“左联”五烈士 之一。 早期诗歌主要歌咏爱情和故 乡,带着淡淡的忧郁和惆 怅。《孩儿塔》等。
1909-1931
政治抒情诗热情饱满、 富有鼓动力。《血字》 诗共七首,其中《别了, 哥哥》最著名。
别了,哥哥
——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吧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三 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臧克家的诗具有严谨含蓄、精练质朴 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没有唯美派的那种 华贵气息,也没有一般左翼诗人的标语 口号式的倾向,讲究构思的严谨和字句 的锤炼,讲究意境的含蓄凝重和比喻的 新奇传神,形式上受到了“新月派”, 特别是闻一多《死水》的影响,内容充 实、深刻,含蓄深远,为现实主义诗歌 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蒲风
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 革命诗歌团体,发起人为穆木天、蒲风、杨 骚、任钧等。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 的大众化,史称“新诗歌派”。其主要成就 在于全面推进了诗歌的大众化。
•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 大众化。 •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主张的诗歌。出 版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 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六 月流火》等。
田间 •(1916-1985)受苏联未来派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影响,风格 特异。出版诗集《未明集》 ( 1935 ) 、 《 中 国 牧 歌 》 ( 1933 )、叙事长诗《中国农村 底故事》(1936)等。 •以短促、跳荡的诗行和变形的意 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 自己内心的热情与骚动,是田间 诗的主要特点。 •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一、戴望舒 二、卞之琳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 20年 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现代派的基本 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第二、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 第三、诗艺的突破与创新。
一、戴望舒(1905——1950)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
1、前期:吟唱爱情与青春的恋歌
1922年—1937年。表现个人的寂寞和感伤情绪。隐秘、朦胧。 《夕阳下》《雨巷》《林下小语》《单恋者》《乐园鸟》《 寻梦者》等。 ‚旧锦囊‛时期:初期作。12首。诗的意境受我国晚唐温庭筠、 李商隐的影响,多借景物抒发幽情。注意辞藻的色彩感。对 诗体作了多样探求。 《雨巷》时期:大量接触法国象征派的作品。语言更为纯净, 运用现代口语,音乐成分加强;诗的意境更富朦胧美。《雨 巷》是其代表作。(1927)。‚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 元‛(叶圣陶)。‚雨巷诗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