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之中见本色——贾志敏老师《母亲的鼓励》实录及赏析一、故事蓄情,巧引课题师:听你们老师介绍,你们班同学的字写得特别漂亮。
告诉我,谁写得最好?(让写得最好的两生进行板演,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观察笔顺与结构)师:请你写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名字——母亲(一生板“母亲”)。
师:请你写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手段——鼓励(一生板”鼓励”)。
(在生书写过程中,师对关键笔画、结构进行画龙点睛的点评)指名分别读“母亲”“鼓励”。
【评析:这样导入的目的有三:一为揭示课题服务,二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了感情的基调,三是在无形中强调了写字的重要意义。
自然、朴素、实在!】师: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生我养我,她把一切献给了我。
也有人说,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
学着老师的样子,也说一句诗意的话,赞颂母亲的话。
生1:母亲十分伟大。
生2:母亲十分无私。
生3:我用一首诗来赞颂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真好!生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母亲生我们养我们,她对我们的爱不求回报,只求我们上进。
母亲伟大在哪里呢?举个例子,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人们赶紧抢救埋在废墟里的人。
当消防队员掀开一块天花板时,惊奇地发现,里面躺着两个人,一个年轻的母亲怀抱着两岁的孩子。
母亲死了,孩子还活着。
后来在母亲的手机里发现这样的短信:孩子,你活着的话,别忘了母亲。
你们也有这样的例子吗?(学生没有什么反应)师:还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的肝得了病,医生说,只有换肝,才能活下来。
但是一直查找,没有合适的,只有母亲的肝配型是对的,但母亲的肝是脂肪肝,不能用。
医生说,只有你每天跑,肝消肿了,才能用得上。
这母亲就天天晚上去跑,半年里跑坏了6双鞋,肝也消肿了。
后来,母亲的肝割了一块移植给孩子,孩子终于得救了。
母亲给孩子的爱就是这样。
现在谁也说说,你所了解到有关母亲的爱的事例?生1:母亲为了让孩子上清华大学,筹集生活费,自己去捡垃圾。
生2:有一位孩子身上长满了过敏性黑痣,全身黑了。
母亲为了救孩子,把自己肚子上的皮移植给孩子。
生3:一个母亲为了照顾在国外读书的女儿,奔走了四个国家,可她不通任何一国的语言。
(生齐读黑板上的“母亲”“鼓励”)师在“母亲”“鼓励”之间加上“的”字。
指名读课题《母亲的鼓励》。
【评析:“情者文之径”(刘勰语)。
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贾老师用生活实际中感人的两个例子,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这样的事例。
虽然学生的发言不是很精彩,但显然已经被贾老师的故事所感染。
当学生带着对母亲感激之情走进文本,理解感悟的难度自然就会降低,这就为避免“繁琐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点拨指导,扎实训练师指黑板上已板的三行生字新词,让学生分别读。
羡慕暗淡甜蜜按捺好动妈妈破天荒两鬓斑白百感交集师点评“按捺”的“捺”的读音后:“好动”的“好”怎么讲?生:“好”是喜欢的意思,好动,就是喜欢动。
(指导读妈妈——跟读、齐读)师:妈妈跟母亲有区别吗?生:“妈妈”是口头上叫的,“母亲”是书面上用的。
师:对,“母亲”是书面语言,“妈妈”是口头说的。
打开书,看看写“妈妈”的都在哪里?写“母亲”的又都在哪里?生:写“妈妈”都在语言里,写“母亲”都在文章中。
师:凡是出现“妈妈”的,都在引号里面;写“母亲”的,都在叙述的句子里面,所以妈妈是口头语言,母亲是书面语言。
师:再看,“破天荒”是什么意思?生:打破了之前常有的惯例。
师:对了,打破了之前常有的规律,意思就是从来都没发生过,如今奇迹般地发生了,叫“破天荒”师:“两鬓斑白”什么意思?生:“两鬓斑白”是指人的这里变成白色了(学生指着头的两侧说)。
师:“鬓”指耳朵的前面,“两鬓”指的是脸的两颊,“斑白”就是有一部分白了,一部分还是黑的,这就叫两鬓斑白。
师:“悲喜交集”什么意思?字典里有四种解释,你能说出其中一点吗?生1:又悲伤,又十分欢喜,两种感情交杂在一起。
生2:我觉得是:悲伤和欢喜同时交杂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感情。
生3:当时的情景应该是他既十分悲伤,又很开心,两种情景结合在一起。
师: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又高兴又悲伤,叫做“悲喜交集”。
(生齐读上述生字词)【评析:语文知识教学回避不了,也不应回避,关键要选准知识点,在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
这些词语是贾老师精选出来的,所呈现的知识点都是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用能力所必需的。
像“母亲”与“妈妈”的区别,看似平常,但还是很有必要进行点拨指导的。
这样扎实教学,凸显了对语文基本功的重视,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自学,以减少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三、直奔结尾,^热情诵读师:字词会读了,文章会读吗?请一个同学来读最后一段。
生:高中毕业了——(生读得有拖腔的感觉)师:不要这么读,要这样读:高中毕业了(师读得干脆、利落,不拖腔)。
(生继续读)师:读得真好,就要这样正确、流利、有感情。
现在我学着她的样子读最后几句。
师表情范读: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师:下面请三个同学读这几句话。
生1: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师:“妈妈”要大声点,妈妈——(生1继续读)生2: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师:读得好极了,就是要这样读!生2: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从小到大,你总是不断地鼓励我,你的鼓励成了我学习的动力。
”听了这话——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她读出感情在哪里呢?在变化!陈述时一种语气、一种语调、一种语速,但到读人物的语言时,她语气变了,语调变了,语速也变了。
请你再读“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生2继续读)师:你读得最好的是最后一句话,很有味,请再读一遍。
生2:听了这话,两鬓已经斑白的母亲百感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师:真好!要超过你几乎是不可能的。
生3: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师:这个“妈妈”叫得不好。
妈妈,“妈”是第四声,后面的“妈”是轻声。
生3:妈妈——师:再叫一次。
生3: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再也按捺不住——师:是“an na”不是“an nai”(生3继续读)师:也相当不错!【评析:直插结尾,以读代讲。
这是本课在教学内容取舍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摒弃“繁琐分析”,必须学会放弃,学会选择,披沙拣金,突出学习重点。
在这里,贾老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用朗读将文本内在的情感表现出来,而老师对朗读的指导非常具体、到位,有效。
整个环节体现了“书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的”这一很平白都又很深刻的教学道理。
】四、填表复述,听记续写师:一期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反复读4次)。
师:文章写母亲对孩子的鼓励一共写了几次?生:三次。
师:对,写了三次,分别是——生:第一次在第一自然,在幼儿园的时候,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别的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宝宝进步了。
”第二次是第二自然段的:“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第三次是在第三自然段的:“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师:说得真好,写了母亲三次对孩子的鼓励。
看看该怎么填这个表格?(边说边在表格中填上数字)教师的话母亲的鼓励幼儿园12小学34初中56生:第一空格应填第一自然段老师说的,你的孩子非常好动……第二格应填……(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填)师:不错,都会做了,现在请同学们按这个表格,用自己的话说,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长会上,老师对母亲说,说什么?母亲对孩子怎么说……可以看书。
生1:儿子上幼儿园了,开家长会时,老师对妈妈说:“宝宝有好动症。
”但是妈妈回家后却对儿子说:“老师鼓励你,说你进步了。
”上小学时母亲去开家长会,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考查很差。
”但是母亲回家却鼓励儿子说:“老师说你可以超过同桌。
”孩子上初中了,母亲去开家长会,老师说:“孩子考重点高中有危险。
”但是母亲却鼓励儿子说:“你努力一下就可以考上重点高中。
”师:她把主要意思说出来了,遗憾的是把一些话漏掉了,最好把原话说出来,可以看书的。
谁再来说一遍》生2:儿子上幼儿园了,在家长会上,老师对母亲说:“你的儿子特别好动,在板凳上三分钟也坐不住。
”母亲却鼓励儿子:“宝宝进步了,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上小学了,在家长会上,老师对母亲说:“这次数学^考查,你儿子排在第40名,要多关心一下。
”母亲却鼓励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只要能细心一些,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
”孩子上了初中,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母亲说:“按你儿子目前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危险。
”母亲却鼓励儿子说:“班主任对你很满意,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评析:以“文章写母亲对孩子的鼓励写了几次”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简单!利用课后练习之一的表格,让学生先用课文内容填充,再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从而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有效!】师:相当不错!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了。
看表格,幼儿园、小学、初中,他不是考上清华大学吗?漏了一个,(在表格空白中板高中)是作者的疏漏,还是故意的留白?不知道,至少高中的没有写。
拿出笔,听写一句话。
我只读一遍,请你们把它记下来:“高中毕业了,这次家长会上,老师很忙,见了孩子母亲说,你孩子进步不小,考一般的大学不成问题,想考清华、北大这样一流的学校,希望很小。
”(学生听后写句子,师检查学生听记的内容)【评析:听记,是学会做读书笔记的关键一环——古老的教法焕发新春。
】师:现在请同学们接下去写,母亲在哪里见到孩子,对孩子怎么鼓励的?(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后,请两个学生介绍)生1:“要高中毕业了,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很忙,对母亲说,你儿子进步不小,考一般大学可以录取,但进入名校概率很低。
”母亲回家对孩子说:“你进入一般大学可以录取,再加把劲就可以进入清华或北大。
”师:你意思变了,再想象一下,把它写好。
生2:“快要高中毕业了,这次家长会上,老师很忙,对母亲说了一句,你儿子进步很大,考一般的大学不成问题,想考清华、北大重点大学,机会很小。
”然而母亲在学校门口看见了孩子——师:对了,自己想象在学校门口见到自己儿子。
怎么说——生:拥抱了一下,兴奋地对儿子说:“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特别表扬你了,说你考重点大学应该不成问题!”师:好!后面再加一句,如果留洋出国考哈佛也有可能啊!【评析:这个环节是本课最大的亮点!教者匠心独运,蹊径独辟,抓住课文的空白,补进“高中”这一阶段,让学生根据教者提供的“老师的话”,续写母亲对孩子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