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中把对客观事物或他人的整体性的认识叫做(A );把对人们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称为()。
A.知觉;感觉 B.感觉;知觉 C.感性认识;知觉 D.知觉;感性认识
2.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
这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处于( B )阶段。
A.零接触 B.知晓 C.表面接触 D.共同关系
3.关于人格与应对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A型人格比B型人格更健康 B.A型人格与B型人格健康无关 C.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健康 D.乐观与悲观与健康无关4.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L.Ross称之为( D )。
A 自利偏差
B 印象管理
C 自我知觉
D 基本归因错误
5. 能解释态度预测行为有效性的理论是(B)
A 理性行为理论
B 计划行为理论
C 主观行为理论
D 客观行为理论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华生在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强调了关于遗传的本能因素 B.麦独孤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C.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 D.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7.卡特尔研究人格结构采用的方法是( D )。
A.存在主义B.生态学 C.现象学D.分类学
8.下列不属于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的是( C )。
A.是否受他人喜欢B.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C.是否具有人格魅力 D.性别的影响
9.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
这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处于( B )阶段。
A.零接触 B.知晓 C.表面接触 D.共同关系
三、判断题
1.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
2.freedman认为态度包含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三个成分。
(√)
3. 研究表明,微笑只是愉快情绪的一种信号,而不是沟通技巧。
(×)
4.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过程称为对他人的知觉。
(×)
5.中国学生往往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他人,如他们的老师或父母或者情境中的某些方面,这体现的是基本归因错误(×)
四、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个体参与自我知觉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成一种人格特质。
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行为。
3.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4.零总和冲突:是指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交换双方完全是竞争性的。
5.亲社会行为:指任何自发性的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1
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6.人际冲突:在心理学中,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反应或期望的互不相容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7.敏感期假设:这一假设认为,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人早期,由于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对他人的说服敏感,并且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