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始兴县城南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始兴县城南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十月巧借创强东风给力城南教育中共始兴县城南镇委员会始兴县城南镇人民政府2011年7月目录一、基本情况二、主要做法和成效(一)党政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
(二)扎实推进“创强”,发动全民参与。
(三)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1、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2、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设备设施。
(四)履行政府职责,推进教育发展。
1、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
2、坚持“防流控辍”,巩固“普九”成果。
3、加强安全管理,创建平安校园。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营造良好氛围,建立激励机制。
2、抓好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3、实施名师工程,着力人才培养。
(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1、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2、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七)协调各类教育,促进和谐发展。
1、规范办园行为,发展幼儿教育。
2、办好成人学校,提高农民素质。
3、完善社区设施,建设和谐家园。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四、自评结果巧借创强东风给力城南教育——始兴县城南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城南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举全镇之力,积极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使全镇的教育走上了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体系,对我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作如下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城南镇位于始兴县中部,与县城只一河之隔,因在县城之南,故名城南。
东部与北部分别与顿岗镇、太平镇隔河相望,南与深渡水接壤,西与沈所镇相连。
墨江河从东往西流经城南镇东西全境,经墨江桥与国道323线连接。
全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8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44户,总人口20114人,其中农业人口17054人。
境内居住人口主要有汉、瑶两族,其中以汉族居多,瑶族主要分布在城南胆源村辖区内。
中部和东、西、北部一马平川,属墨江中下游平原,是始兴县的主要粮产区。
南部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主要有樟、枫、楠、酸枣、毛竹等,经济林有油茶、油桐、柑桔、茶叶、杨梅、青梅、沙梨、李子等,林木面积约为3.72万亩,耕地面积约为1.35万亩。
目前,城南镇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教学点1个,在职中小学教师117人,在校中小学生1479人(其中小学生906人,中学生573人),幼儿园2所,混龄班3个,在园(班)幼儿487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其中城南中学、城南衍屏中心小学和罗所镇明小学是韶关市“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韶关市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城南镇紧紧围绕“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业活镇、科技兴镇、平安立镇”的发展思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团结奋斗,真抓实干,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近年来,我镇获得了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省平安建设“先进镇(街道)”、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称号,韶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2007年度“韶关市优秀基层团委”称号、2008年度“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9年度全市敬老院建设管理“先进单位”等各种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一)党政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
我镇党政班子秉承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重视教育发展,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科教兴镇”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社会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始终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镇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教育管理责任制,建立了在镇委书记、镇长的领导下,由一名副镇长分管,一名文教助理协管,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管理的教育管理模式。
我镇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
镇主要领导每年都主持召开两次以上教育专题会议,研究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重点研究教育经费投入、中小学布局调整、学校规范化建设、学生安全、学校食品安全等问题,出台了《城南镇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城南镇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实施方案》、《城南镇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整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二是建立了镇主要领导与中小学校挂钩联系制度。
镇主要领导每人挂钩一所学校。
书记、镇长、分管教育的领导经常深入各学校调研,现场办公,及时为学校排忧解难。
同时我镇把抓好教育工作列入镇主要领导的工作职责,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扎实推进“创强”,发动全民参与。
我县召开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动员大会后,我镇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决定举全镇之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接着召开了城南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动员大会。
镇领导班子成员还深入各村(居委)和学校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城南镇掀起了创建教育强镇的热潮。
我镇党政班子高度重视“创强”工作,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张相高任组长,张国华镇长任常务副组长,朱丽珍副镇长和中小学校长任副组长。
三位镇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和现场办公,着力解决学校在“创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创建教育强镇,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我们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发放“致城南镇群众一封信”、各村设置创强宣传拦、悬挂创强横额、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创强工作家喻户晓,“科技兴镇,教育领先”、“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等先进理念深入民心,从而形成了全民办教育,全社会踊跃捐资办学的局面。
如城南籍爱心人士钟志明牵线的香港老板郑德星先生捐资10多万元,兴建了城南中学学生自行车雨棚、乒乓球场,捐赠3台电脑、100套学生桌椅和一批体育设备。
几年来,我镇积极争取上级各部门、特别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心和帮助,同时,镇主要领导还多次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发达地区发动乡贤、老板捐资助学,共筹集资金150万元,全部投入在我镇的教育事业中。
(三)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1、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整合教育资源,是我镇教育创强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镇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深入各村小学调研,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乡贤、村干部及学生家长座谈会,宣传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意义。
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的原则,全力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我镇原有7所小学,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功能场室欠缺,设备设施落后,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镇对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学校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先后撤并了周前小学、胆源小学、杨公岭小学、东南小学等4所“麻雀”学校,只保留了2所完全小学和1个分教点,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2、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设备设施。
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完成以后,我们对保留的中小学校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标准进行建设。
近几年,我镇先后投入资金79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及完善设备设施。
其中投入150万元,新建了城南中学学生食堂宿舍楼和厨房、冲凉房,投入30万元进行了广场改造和校道硬化,投入60万元进行教学楼、办公楼的穿衣戴帽工程;城南衍屏中心小学于2003年9月迁入新校舍,投入40多万元建设运动场、篮球场;投入94万多元新建衍屏教学楼,投入84万多元兴建科学楼,投入92万多元新建学生宿舍楼;投入212多万元兴建了罗所镇明小学;投入90多万元兴建城南镇中心幼儿园;投入150多万元购置130台计算机、22个电教平台、2个校园网,充实图书和教学仪器;投入2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履行政府职责,推进教育发展。
城南是农业专业镇,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镇、村两级集体经济收入比较低,处于保稳定、保运作的状态。
面对困难,我们迎难而上,积极履行政府职责,调整财政开支结构、拓宽经费来源,千方百计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提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依法“防流控辍”,巩固“普九”成果,维护校园及周边秩序,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
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基础上,镇财政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2008年至2010年,我镇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77.1万元、91.7万元、93.6万元,年均增长率达10.49%;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437.93万元、489.77万元、510.44万元,年均增长5.92%。
生均教育事业经费逐年增长:2008年至2010年,中学生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分别为3233元、3654元、3661元;小学生生均教育事业经费依次为3255元、3698元、4294元。
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8年至2010年,中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14元、520元、551元,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依次为690元、743元、788元,达到了“三个增长”的要求。
教师月收入实现“两相当”、年均收入逐年增长:2008年至2010年,中学教师年均收入依次为20293.2元、21605.8元、23419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9%、6.48%、8.39%。
教师医疗福利、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逐一落实并实现逐年增长。
2、坚持“防流控辍”,巩固“普九”成果。
近年来,为提高我镇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创建教育强镇步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做好“防流控辍”工作。
一是强化政府行为,制订了《城南镇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实施方案》。
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如宣传栏、镇村干部会议、学生家长会、校会、班会等,宣传《义务教育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送子女上学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敬业爱岗,用爱心吸引学生。
四是引导教师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的思想,努力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防止后进生辍学。
五是建立“留守生”管理机制。
六是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吸引力,以良好环境吸引学生就读。
如完善运动场、膳堂,为中小学校购置电脑、充实图书和各种教学仪器等。
七是建立扶贫助学机制,确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如城南中学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资助了482人次家庭贫困的学生,城南镇中心小学资助了879人次家庭贫困的学生。
八是对辍学或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及时做好动员返校等工作。
九是开展帮教活动,如成立帮教小组,对学习困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展帮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