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地理教案中国的地形地理教案1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供应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四周世界亲密相关的地理学问,侧重根底性的地理学问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力量,而地形学问与实际生活联系严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学问体系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限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规律关系本节内容,表达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根底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本节放在了叙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学问有着亲密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峻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熟悉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学问奠定坚实的根底。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学问,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熟悉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力量,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根底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限。
3、本节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是对“沿32O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的理解。
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剖面图”,举例说明,把一根萝卜竖着放,沿萝卜的中部剖开,同学们看到的外形就是一根萝卜的剖面图,地形的剖面图也是如此。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的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如图教学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阶梯间分界限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读图力量。
2、利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读图、分析,初步学会依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联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3关怀我国的根本地理国情,增加学生喜爱家乡、喜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根本特征。
难点是利用“地形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总结出这些特征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展学问情感教育,把人文感情融合在地形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采纳多媒体观看“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看,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明确三级阶梯的界限看图争论问题并分组归纳: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一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山为界?再观看提前预备的景观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熟悉。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展评价,完成教材P23的活动题中国的地形地理教案2[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唱歌祖国》)同学们,你们肯定特别熟识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由于我们有一个宏大的祖国。
从这学期开头,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根本状况。
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读图答复](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依据刚刚所读出的数据,我国跨过了哪几个时区(东五区至东九区)?包括哪几个热量带(北温带和热带,其中大局部地区属于温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等方面有什么影响?3、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4、(读世界政区图或亚洲政区图)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亚洲国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5、这样的海陆位置对于我国的气候、海洋事业的进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与陆上邻国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处?[读图答复](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挂图”)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详细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
(最南端在4°N四周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四周,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集合处;最西端在73°E四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依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
(约5000千米)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
(约5500千米)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转承]这么大的范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呢?(请学生做第3页活动1,了解我国东西部的时间差异和南北方的季节差异)[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早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中国的地形地理教案3【教学目的】1.使学生把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阔的根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育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力量,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根本特征。
【教具预备】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教学课时】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叙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叙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和“比拟法”叙述。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从学生已有学问入手,复习旧学问,引入新学问:〔提问〕我们在初一地理课中已经学过有关亚洲和东亚的地形学问。
亚洲的地形和地势有什么特点?东亚大陆局部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地势凹凸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让学生稍加谈论后答复,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日,我们开头学习我国的地形。
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板书〕第三章中国的地形第一节地形概况(讲授新课)〔读图指导〕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局部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
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xxxx米之间。
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示:(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凹凸起伏的总趋势;(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
学生答复: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
)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图3·1),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拟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
(教师提示、启发学生答复)〔归纳〕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读图印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限,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
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
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书)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指图叙述〕其次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xx米,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浅不等的黄色表示。
其次级阶梯有两条边界:一条是前面所叙述的青藏高原边缘;另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也请同学们在图3·2上用红笔描绘这条界限。
〔板书〕2.其次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xxxx 米〔指图叙述〕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局部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指图叙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三级阶梯连续向海洋延长,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
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局部,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局部。
〔板书〕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局部〔提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谈论,发言)〔板书〕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叙述〕经过谈论,我们熟悉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潮湿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其次,使我国很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便利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供应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争论,教师应留意提示)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限。
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答复。
〔总结〕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答复,教师订正,强调相对高度和肯定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叙述〕我国山川壮美,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概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绕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