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标准(共5页)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标准(共5页)

《生命科学概论(gàilùn)》课程标准
(供高等学校人文(rénwén)社科类专业用)
一、课程(kèchéng)概述
生命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

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

现阶段非生物类专业大学本科生较普遍地缺乏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和意识,这既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也不适应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的调整,因此应该积极推进为高等学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概论
(gàilùn)》这类课程,这就是制定本科《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标准的出发点。

《生命科学概论(gàilùn)》是一门融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高等学校非生物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基础课之一。

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生物科学知识、促进学科交叉,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促进知识迁移,主动适应职业需求变化以及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生命科学基本知识,了解生命科学发展前沿;课程教学的潜在目标是:引导学生接受生命科学熏陶,提高生命科学品味,促进知识迁移和学科交叉;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素质的培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知道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发展方向。

2、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等。

3、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思路。

4、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形成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遴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生命科学概论》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按以下原则为指导:教学内容应处理好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关系,知识结构
以专题板块设计和整体综合,教学内容应注意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训练,教学内容应注意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的结合。

四、课程(kèchéng)实施
1、课程(kèchéng)实施
本门课程计划36课时(kèshí),每周2课时,共18周。

具体课时安排(ānpái)如下:
2、教学(jiāo xué)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多种要素所构建的教学活动是有效实现《生命科学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发挥。

优秀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因此应积极鼓励和发展教师的创新意识。

(1)推进探索性或研究型教学。

提倡双向交流式授课,讲授内容应“少、精、宽、新”,授课教师可对内容精选、重组、整合,有些章节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提倡有些“开放性”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2)组织课内、课外讨论。

积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dān xiànɡ)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

(3)实践型学习。

实践是形成能力(nénglì)和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有利于通过应用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组织学生自我叙述、讨论、教师辅导答疑等形式,参观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食品中式中心等单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对个别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或安排一些实验及其它实践性教学环节(单列学时)等,加强体验性学习。

五、教材编写(biānxiě)与选用
1、教材(jiàocái)
教材(jiàocái)选用或编写要有利于实现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并将基础与前沿有机结合起来,教材应图文并茂,利于自学。

在选用教材时应注意“一纲多本”取长补短,即一套教学目标,可有多种教材。

目前可根据我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中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袁学文教授主编,课程组成员编写的,国内第一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用的《生命科学概论》教材。

2、主要参考书目:
(1)吴庆余主编。

基础生命科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张惟杰主编。

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3)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

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4)陈阅增主编。

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5)理查德·奥利弗著,曹国维译。

即将到来性生物科技时代。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3,5。

六、课程评价
1、评价依据:按照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采用集中考试,结合平时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

考查目标是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与掌握程度,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评价。

讨论、作业和实践表现,应计入课程总成绩。

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课程论文若非常优秀,经课程组教师集体讨论,可以免试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分数为参加集中考试前三名同学分数的平均分计算。

2、考试的时间:120分钟。

3、考试的形式:采用开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

4、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5、样题与目标定义示例:
(1)名词解释:HGP
(2)简答题:生物技术包括哪几个方面?有哪些重要内容?
(3)论述(lùnshù)题:试论人类(rénlèi)面临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内容总结
(1)《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标准
(供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用)
一、课程概述
生命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
(2)课程教学的潜在目标是:引导学生接受生命科学熏陶,提高生命科学品味,促进知识迁移和学科交叉
(3)对个别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或安排一些实验及其它实践性教学环节(单列学时)等,加强体验性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