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性假瘤PPT课件
肝炎性假瘤
.
1
•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是一种少见疾 病,最好发于肺,身体的其它部位也可发生,而发生于肝 脏的很少见。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表现,术前误诊率较 高。定性诊断主要依靠术前活检或术后病理学检查。
• 肝炎性假瘤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明确,许多因素包括 创伤、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可能与肝炎性假瘤的发生有关。 绝大多数病例在组织切片中未鉴定出病原微生物,标本培 养亦未获得病原体。
• 白蛋白,钾,钙,铁,磷均下降
.
4
.
5
.
6
.
7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部分病灶有 坏死。大部分病灶边境清楚;形态主要三种类型:①孤立 结节;②多发结节;③融合成块状。
• 强化类型主要有:①病灶边缘部分强化;②病灶内结 节状强化;③病灶边缘强化逐渐向中心延伸,但不能完全 充填。病灶强化的部分主要是病灶内的纤维组织,炎性细 胞浸润的区域因为血管缺乏而无强化。
•
.
9
• 肿瘤周围有包膜,与正常的肝组织分界清 晰。显微镜下,病灶主要由纤维组织和炎 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 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免疫标记呈多克隆 性淋巴细胞增生,血象和骨髓象也无恶性 征象。
•
.
3
• 病例:
• 男性,75岁,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 现头昏头痛,到当地医院就诊,外院 CT示:脑萎缩。
• 由于肝炎性假瘤主要是由门静脉供血,所以增强扫描 动脉期病灶多不强化,而以门脉期强化为主。
• 另外由于肝炎性假瘤周围有纤维组织浸润,所以常常 表现病灶周围肝组织强化,边界不清。
• 肝炎性假瘤的另一特点是病灶中常常见到纤维间隔。
.
8
• 鉴别诊断:
• 肝细胞癌为肝动脉供血,故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高密度 ,延迟扫描为低密度,有速升速降的特点,而肝炎性假瘤 强化表现在门静脉期。
• 早期病变是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胆管上皮和肝细胞的急 性渗出性炎症。
• 炎性肿块常与闭塞性静脉炎同时存在,常可见异源性巨 噬细胞反应,特别是在中等或大的门静脉,所以认为可能 与门静脉炎引起的自免疫性反应有关。
• 大多数病人曾有反复发作的化脓性胆管炎病史,在临床
中常伴有发热、寒颤、上腹部不适等急性炎症的症状。也
有不少病人在临床上没有任何症. 状。
2
• 在病理上肝炎性假瘤可以分为三种亚型: ①主要由组织细胞构成的黄色肉芽肿型; ②主要由浆细胞组成的称为浆细胞性肉芽 肿型;③具有显著硬化特征的称为透明硬 化型。三种形态可在同一病例中混合存在, 而往往以某一种类型为主。不同的组织学 类型可能反映了疾病发展的不同过程或时 期。
• 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 。
• 肿瘤标志物:NSE165.2ng/ml(< 15ng/ml),CA24-2 42.8u/ml(<25)
• 单核细胞比率13.2(3-8%),单核细胞 绝对值0.96(0.12-0.8),红细胞3.88, 血红蛋白114g/l,红细胞压积35%,红 细胞分布宽度53.3(37-50fl),红细胞变 异系数16.4(11-16%)
• 胆管细胞癌病灶内常出现扩张的胆管,而肝炎性假瘤很少 出现。
• 肝脓肿:肝脓肿的病人常有反复发作的化脓胆管炎病史, 常有发热、腹痛、白细胞升高等,典型肝脓肿表现为“环 征”。如果在CT介入导向穿刺活检,抽到脓性分泌物就可 鉴别。
• 肝血管瘤: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CT增强呈“快进慢出型”。肝血管瘤的 MRI表现也有一定的 特征性,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逐渐增高,表现为典型 的“灯泡征”。这些都可以与肝内炎性假瘤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