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预习反馈】一、预习(一)生字注音垓()骓()麾()能属()者田父()绐()刈()(二)预习思考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
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三)基础积累1.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2. 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3.《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
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4、了解项羽——曾经英雄1)、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2).英武过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3).叱咤风云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少年壮志在他还是青少年的时候,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显赫的排场,他没有被吓住,相反,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总有一天,会取代他的位置的。
英武过人长得特别的壮实,家乡人都怕他。
叱咤风云这片段写的是他击溃秦朝主力军的场面。
他所带领的楚军勇猛向前,以一当十,终于击溃了秦朝的主力军。
相比之下,其余几十支诸侯的军队却懦弱无能。
最终,项羽实际上成了诸侯们的领袖。
师:这样的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事业很快就崩溃了。
我们试着从英雄末路的叙写中寻找一些端倪。
二、反馈导入:《项羽之死》是《项羽本纪》中描写项羽英雄末路的精彩华章,司马迁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文字,生动展现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曲折多变)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和神采,这节课就让我们聚焦课文来领会司马迁高超的人物形象刻画艺术。
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两个…….我们先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梳理探究】《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一、梳理(一)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因为同学们预习过课文,那么我先找几个同学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几个场景,用几个字或成语来概括一下每个场景。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霸王别姬),东城快战(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三次行动),乌江自刎前206年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的序幕,宴后项羽分封诸侯,仅三个月刘邦率先挑起楚汉战争,于前205年春东伐项羽,前203年鸿沟为界,议和罢兵,刘违约击楚,项势力不断削减,终于在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
项羽在悲歌别姬后仅率二十八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二)自由朗读一二三文段,划出翻译有困难的字句。
疏通文字之后我们来欣赏文字美文学形象美。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成者英雄败者寇”,在这场楚汉争霸中,笑到最后的是刘邦,项羽并没有获得成功,相反还被迫自杀,大家为什么还把他当英雄看呢?(生自由发言)的确,与这位末路英雄的完美谢幕有关。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几个探究题。
二、探究(一)完美谢幕之一——你用刻骨柔情/换我豪情天纵1、司马迁用了几个动词来写项羽的反应,这些动作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个?体味"泣下数行(《汉书》)"与文中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
说说“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作用。
惊——起——饮——歌——泣(泣) (英雄泪侠骨情)(明确:勇武、柔情、悲壮叱咤风云中侠骨柔情)说到“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历史上好像还有许多,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水浒》中的黑旋风李逵和《三国》中猛张飞。
(张飞长坂坡喝退曹军)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泣字。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泣数行下\"在《汉书》中是\"泣下数行\",虽然只是略微改动,文学效果却大不如《史记》.因为,\"泣下数行\"只是一般概述,如同一个远景镜头,\"泣数行下\"则是变远景镜头为特写镜头,更能表现项羽之泪乃英雄之泪,更好地渲染这里的悲壮气氛.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项羽盖世英雄,竟然落到战无计,妃难保,只能以泪诀别的地步,作者写出了盖世英雄的侠骨衷肠,这是何等苍凉悲壮的情景啊!史公细描“歌”与“泪”,把英雄豪气与儿女情长,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力透纸背,惊天地,泣鬼神。
清代吴见思说:“一腔悲愤,万种低回。
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
至此极也!”传文如果只写到“泣数行下”而止,泪固然还是英雄泪,然而那意味就差多了,必须再加上“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方面是受到项羽异常伤痛的感染,他的左右也因同情而跟着悲泣;一方面又怀着敬畏之情不敢和他的目光相遇,怕伤了他的自尊。
这样,才是一个盖世英雄的哭。
因而,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烘托才是那传神点睛的“颊上三毫”,如果观察不到这一点,写这个细节就不会如此出彩。
2、朗诵《垓下歌》。
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附:楚歌四起。
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
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
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项羽饮酒赋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罢泪下。
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刎颈以别。
四面楚歌声中——项羽英雄气短、慷慨悲歌。
一曲“虞兮之歌”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想想英雄末路之时,啸声咽咽,楚歌四起。
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
项羽想必也自知众寡悬殊,当虞姬献舞进酒时,忽然听到楚歌四起,便知军情有变,于是饮酒赋诗,歌罢泪下。
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
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
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金戈铁马,风云叱咤一生的项羽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
自古对英雄美人的感慨,当无出其右者吧!想想,世上哪个男人能不渴望拥有这样的情谊,何况面对这样的美人。
一曲悲歌传尽了英雄的侠骨柔情,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二)完美谢幕之二——“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3、清人郭嵩焘评论“项羽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
”参读“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对比两次战争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不同。
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
东城快战用正面描写。
东城溃围之战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从中可见项羽怎样的性格?(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孰为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
)第三次:项羽——弛,斩,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小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非常精彩。
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在文中多次出现,言外之意是什么?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项羽。
语言“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天之忘我,我何渡为!”言外之意是亡我是天意,不是我的罪过,可见项羽心中的愤懑不平。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这样评价:“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
”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都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
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
可见其固执的自信、自负。
这场快战他要保卫的,乃是他盖世的英名,是他的荣誉、尊严,是他的英雄形象。
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云 , 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
身处绝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
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
把陷入汉军重重包围中的项羽描写成一尊凛然不可冒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的猛虎。
溃围、斩将、刈旗如囊中取物,尽显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所向无敌的勇猛之威。
突围后,一句“何如”,更是写尽了项羽得意自负,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西楚霸王之气。
小结:司马迁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力气,这么深的感情来写项羽的英雄末路,并且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呢?司马迁不同于流俗,他不以成败论英雄。
他对于项羽自有深契和默识,他像是一个带着录像机、扫描仪的记者。
钻进项羽的心底,把英雄末路的心路历程,作了忠实的拍照。
这就是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而慷慨悲歌;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而愤懑不平;唱出了一曲英雄末路的血性柔肠和豪侠意气。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不同寻常就在于,“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
越到了末路越显他的英雄本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英雄主义也发挥到了光辉的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