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项羽之死导学目标 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课文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四年后,刘邦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山川与地理(一)(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荆州。
(5)江左,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故古人以东为左。
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
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美人和.之(hè)②骑能属.者(zhǔ)③田父.(fǔ)绐.(dài)曰④自度.不得脱(duó)⑤被十余创.(chuānɡ) ⑥麾.下(huī)⑦瞋.目(chēn)2.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心服)(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通“避”,退却) 3.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这里指“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3)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神情激昂今义:大方的(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和哥哥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②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④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向左走)⑤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面对)⑥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⑦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⑧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歌谣)⑨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⑩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⑫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2)动词的活用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6.特殊句式(1)被动句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破”表被动)②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困”表被动)(2)固定句式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还要……呢”)②汉军至,无以渡(“无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三古今对译项羽之死项王军壁①垓下,兵少食尽,项羽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刘邦的军队和诸侯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军在四周都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于是大惊失色地说:“汉皆已得楚乎?是③何楚人之多也!”“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那边的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则④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项羽于是连夜起来,在军帐中喝酒。
有个美人叫虞姬,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受宠爱而常跟随在身边;有宝马名叫骓,常骑在胯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⑤世!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⑥!骓不逝兮可奈何⑦!虞兮虞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奔驰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兮奈若⑧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我)将怎么安排你!”连唱几遍,虞姬也应和着同唱。
项羽泪流数行,左右 皆 泣, 莫 能 仰 视。
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
⎣⎢⎢⎡ ①壁: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②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歌曲。
③是:指示代词,那。
④则:于是。
⑤盖:超过。
⑥逝:奔驰。
⑦奈何:怎⎦⎥⎥⎤么办。
⑧若:你。
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⑨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直夜 溃 围 南⑩出, 驰 走 。
平 明 , 汉军乃觉之,当夜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令骑 将 灌婴 以五千骑 追 之。
项王渡淮 ,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骑能属⑪者 百余人耳。
项王 至阴陵,迷失道,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问一田父, 田父绐⑫曰“左”。
左, 乃陷 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大泽中。
以故⑬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⑭,一片低洼地里,因此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跑, 至 东城 ,乃有 二十八 骑 。
汉 骑 追 者到了东城县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数 千人。
项王 自 度⑮ 不得 脱。
谓 其 骑 曰: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他手下骑兵说:“吾起兵 至今 八岁矣,身 七十余 战,“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参加七十余次战斗,所 当 者 破, 所 击 者 服, 未尝 败北, 抵抗我的人被打败,我所打击的人臣服于我,从没有战败过,遂 霸有天下。
然 今 卒 困 于 此,此 天之亡⑯我,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非 战 之罪也。
今日 固⑰决死, 愿为诸君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必死(无疑),愿为大家快 战,必 三 胜之,为诸君溃 围, 斩 将,刈⑱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旗,令 诸君 知 天 亡我, 非战 之罪 也。
”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⑨麾:军中指挥士兵的旗子。
⑩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⑪属(zhǔ):随从。
⑫绐(dài ):欺骗。
⑬以故:因此。
⑭东: ⎦⎥⎥⎤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⑮度(duó):估计,揣摩。
⑯亡: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⑰固:本来。
⑱刈(yì):割、砍。
段解: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县的过程,进一步展开描写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
乃 分其 骑以 为四队, 四 向 。
汉军于是就把他的骑兵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冲杀)。
汉军围 之数 重。
项王 谓其 骑曰: “吾 为公取彼一将。
”层层包围着他们。
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他一将。
”令四面骑驰 下 , 期 山 东⑲为 三处 。
命令骑兵一起四面向下冲,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 项 王 大 呼,驰下 , 汉军皆 披靡,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大声呼喊,骑马飞奔而下,汉军都溃败逃散,遂斩 汉 一 将。
是时,赤泉侯为 骑 将 ,果然就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追 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 人 马 俱惊, 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辟易数 里。
与其骑会 为 三处。
汉军不退避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 项王 所在, 乃分军为 三 , 复 围 之。
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王 乃 驰,复斩 汉 一 都尉,杀 数 十百人,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数十上百人。
复聚其骑,亡⑳其两骑耳。
乃谓其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
便问他的随骑曰:“何如?”骑皆伏○21曰:“如大王言。
”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大王说的那样!”段解:写项羽东城溃围之战,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其勇武形象栩栩如生。
段解:写项羽自刎乌江,显示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项羽之死⎩⎨⎧⎭⎬⎫垓下之围——多愁善感,儿女情长溃围遭欺——勇武直爽,轻信人言东城快战——威风勇猛,骄傲自负乌江自刎——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悲剧英雄 二|文本探究1.《垓下歌》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我的答案:提示:(1)渲染了当时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垓下歌》的插入,与当时的情景描写、气氛渲染密切配合,写出了英雄的末路之悲。
(2)使项羽的形象更为饱满和生动。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诗。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儿女情长的柔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又有因人的渺小而发出的沉重叹息。
这首诗多方面展现了英雄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倘若没有这首诗,而让项羽在沉默中溘然长逝,那么,项羽这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肯定会大打折扣。
2.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项羽又说“愿为诸君快战”,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我的答案:提示:(1)项羽三次强调“天之亡我”表现出项羽认输而不服气的复杂心理。
(2)“快战”,在文中是指痛快地厮杀,而“决战”,是双方一战决胜负的大战。
本文中的项羽,已经没有了决战的实力,只能图个痛快。
所以用“快战”既符合了当时的实际,又生动地表现了项羽的心理。
3.[技法探微]文中作者是如何刻画项羽的形象的?我的答案:提示:(1)用简洁传神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四面响起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突围时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乌江边的拒渡、赐马、赠头等都为展示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提供了依据。
(2)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没有运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等来塑造项羽的性格。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
如:“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其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及慨叹命运不公的心理可见一斑。
(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人物形象。
如写项羽哭泣的场面,作者先用“项王泣数行下”来正面描写,再用“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来侧面烘托,从而表现了英雄末路的落魄与辛酸。
再如写项羽斩将、刈旗是对项羽的正面描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则从侧面突出项羽的勇猛无比。
4.[创新表达]根据项羽的言行,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项羽这一特殊的历史人物?我的答案:提示:观点一:做人必须要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