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艺随笔二篇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 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 略”。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盲目反对不求甚 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作者一开头就 充分的理由”“这 提出了一般人常常 是古人读书的正确 认为的观点“对任 何问题不求甚解都 态度,我们应该虚 是不好的”,对此, 心学习,完全不应 作者又是怎样看得 该对他滥加粗暴的 呢? 不讲道理的非议。”
不好,“这”字带有贬义。
:
语言与情感有关
思考 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 作方法?作用何在?
写作方法:对比 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 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 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 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 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 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 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 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 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 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 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引竖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语 靶 录子 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
四字的两层含义 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 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 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 虚心、会意
→ →
结引 上出 文处
释 新 义 援 例 子
→
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 “不求甚解”的含义
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 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 反复阅读)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火 锅 待 客
某单位来了客人,决定以特色火锅招待。 宾主团团围坐于一桌,主人见火锅里水开 了,按照当地的说法叫“水滚了”,便举 筷邀客说:“来来来,别客气!滚了就吃, 吃了再滚。”客人一听,面面相觑。
关于“推敲”的故事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冷寂场合 敲——热闹场合
文体介绍:
•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 一种,它的特点是 一事一议;篇幅短小, 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议论形象。
思考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 些实例愈改诗
郭沫若改字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 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 己学识的人。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 ,古代的重量单位,分别相当于一两的四分之一和二十四 分之一。 观其大略: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 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关于“推敲”的故事
“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 三个例子,三个角度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邓拓 ( 1912~1966 ) 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
不求甚解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 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 感受。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 过,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解题:
贬词褒用
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 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 简》等。《西方美学
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些实 例有何用意?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字谜:
小老鼠吃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是什么意思呢?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 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 自己的学识。
•小处不可随便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 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马南邨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好读书 ,不求 甚解”。原意是读书只 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 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 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 →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 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 “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 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 说“不求甚解”。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 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 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驳论文
作者先提出一个 错误的观点(树靶 子),然后加以论 证,最终证明这个 观点是错误的,从 而更有力地表明正 确的观点,我们称 这种文章叫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 驳一个错误观点, 也可以是就别人论 述的一个问题发表 不同看法,或提出 质疑,进行商榷。
作者是怎 么驳斥那个 “对任何问题 不求甚解都是 不好的”错误 观点的呢?也 就是说,作者 是怎样来论证 的呢,请同学 们快速阅读课 文,谈谈本文 的论证思路
马南邨( 1912 - 1966 ) , 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 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 辑、社长,“文化大革命” 一开始即遭迫害, 1966 年5月 18 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 《中国救荒史》、《燕山夜 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 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 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 年 主 持 编 辑 了 第 一 部 《毛泽东选集》。
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 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 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 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 读”的观点。
二、1.李广出去打猎,把草中的石头当作老虎用箭射它, 箭头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发现原来是一块石头。于是 又用箭射,但最终射不进去了。 2.喜爱读书,但不一定要求完全理解,每当对书中的意思 有一点领会,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三、1.“是”和“这”有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 只是单纯的叙述,“你这什么”则是坚决的判断。 2.斟酌文字的分量,调整思路和情感。 3.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 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D 3.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 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