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 ppt课件
日本血吸虫病
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
一般急性期检出率较高,而慢性和晚期 患者的阳性率不高
常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或 虫卵透明法检查虫卵
日本血吸虫病
粪便检查(重点)
粪便中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
是确诊此病的直接依据。
日本血吸虫病
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简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查可疑病例, 阳性者需作进一步检查。
日本血吸虫病
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
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间插血吸虫(Schistosoma intercalatum) 湄公血吸虫(Schistosoma mekongi)
虫性结肠炎为主
日本血吸虫病
(二)慢性血吸虫病
1、无症状型(大多数) 2、 有症状型
血吸虫肉芽肿肝病
结肠炎(慢性腹泻、解脓血粘液便)
日本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
巨脾型:最为常见,脾进行性增大,肝因硬化逐渐缩 小,因门脉高压,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易诱发腹水
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约占25% 结肠肉芽肿型: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患者经常腹
卵壳 SEA
毛蚴
侧刺
成熟毛蚴可分泌可溶性抗原 (soluble egg antigen ,SEA)
日本血吸虫病
电镜观察成熟虫卵
血吸虫生活史
(人、牛、马、羊、兔等草
食动物) 成虫
虫卵 水
(肠系膜静脉) (粪)
毛蚴
(水)
经 皮
童虫
(水)
尾蚴
日本血吸虫病
(钉螺)
母胞蚴
子胞蚴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日本血吸虫病
病原学
血吸虫成虫 雌雄异体 雌雄合抱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日 本 血 吸 虫 成 虫 ( 染 色 )
日本血吸虫病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虫卵
大小:67μm×89μm 颜色:浅黄色 形状:椭圆形 结构:卵壳厚薄均匀,有 侧刺。内含物:毛蚴
日本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急性血吸虫病
夏秋季发病,潜伏期30~60天 发热:间歇型、弛张型常见 过敏反应:荨麻疹 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 肝脾肿大:肝左叶为甚 其他
日本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慢性血吸虫病
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 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经过半 年以上者
病程可长达10~20年甚至更长 临床表现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
日本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亚、非、拉及我国12省、市有血吸虫病流行
200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分布
日本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水网型
山区型
湖沼型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分为湖沼、水网和 山丘三种类型,疫情以湖沼区最为严重。
日本血吸虫病
(三)传播途径(重点) 1、粪便入水 2、钉螺孳生 3、接触疫水
日本血吸虫病
(四)易感人群
出血性肺炎
发热、咳嗽、痰中带血
日本血吸虫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学
① 肝、肠纤维化
肝
肠
硬
梗
化
阻
② 虫卵结节阻塞窦前静脉 回心血流受阻 门脉高压 腹水
日本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80%患者为30~ 60天,平均40天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 不一。临床分以下四型:急性血吸 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 病和异位血吸虫病
➢ 1、肺型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感染,主要
为肺间质性病变
➢ 2、脑型血吸虫病:可表现为脑膜脑炎或癫
痫发作
日本血吸虫病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急性:外周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20%~
40%)为主要特点。
➢ 慢性:20%以内。 ➢ 晚期:因脾亢可出现三系减少。
日本血吸虫病
(二)肝功能试验
➢ 急性:球蛋白↑,ALTA、AST轻度↑ ➢ 慢性:大多肝功能正常 ➢ 晚期:白蛋白↓,球蛋白↑,A/G↓
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人是终末宿主 保虫宿主 牛、羊、猪、狗、鼠等
30多种哺乳动物
日本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亚、非、拉及我国12省、市有血吸虫病流行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chistosomiasis(2006)
血吸虫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南美和中东76个国家,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中国、菲律宾与印尼
日本血吸虫病
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 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变部位:肝脏、结肠 主要病变: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日本血吸虫病
临床特点: 急性:发热、肝脾大、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 增多 慢性:肝脾肿大、慢性腹泻 晚期: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等 异位损害:脑型、肺型等
➢ 男性青壮年 ➢ 农民渔民 ➢ 夏秋季易感染 ➢ 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
日本血吸虫病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 发病机制: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对宿 主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
➢ 虫卵是主要致病虫期. ➢ 基本病理改变:虫卵肉芽肿反应
日本血吸虫病
➢ 寄生部位:肠系膜下静脉、直肠痔上静脉 ➢ 寄生脏器: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降
结肠为主)、肝、脾、异位损害(肺、脑)
日本血吸虫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学
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
伴随免疫 免疫逃逸
immnune evasion
血吸虫肝纤维化
虫卵结节 (虫卵肉芽肿) hoeppli phenomena
日本血吸虫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学
皮下
肺
门脉系统
结肠
尾蚴性皮炎 机械性损伤 虫卵肉芽肿 纤维化病变
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左下腹可 触及肿块,有压痛,有癌变可能 侏儒型:极少见,患者身材矮小,面容苍老,生长发 育低于同龄人,性器官与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但智力 多正常
日本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重点记住分型)
1、巨脾型 2、腹水型 3、结肠肉芽肿型 4、侏儒型
日本血吸虫病
异位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日本血吸虫病
……
万千华青
户村佗山 萧霹无绿
送
疏 鬼 唱 歌
雳 人 已 逝
奈 小 虫 何
水 枉 自 多
毛 泽 东 词
瘟 神
日本血吸虫病
大纲要求
掌握日本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必备条件 掌握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 掌握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分型 掌握血吸虫病的诊断 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治疗(吡喹酮 的用量及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