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对比
●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 →依靠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法进行对比。 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主要依据岩性组合。
▲
●
岩性组合 类 型
▲
▲
2种或2种以上岩石类型组成的互层; 以某种岩石类型为主,包含其他夹层; 相似岩石类型有规律地出现等
2、沉积旋回
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 现在升降的规模(时间、幅度、范 围)大小不同; 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 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
●
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造范围内
稳定分布(>90%),用它基本可以确定油层组界线。
●
辅助标准层(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较突出,在
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能配合次一级旋回
三级构造的局部地区,具有相对稳定性(90~50%)。 特征划分砂岩组和单油层。
旋回--厚度对比油层的步骤—4个环节
区域地层单元、油层单元、旋回级次关系对比:
沉积旋回级次对照表
区域地层对比 沉积旋回级次 一 二 三 四 地层单元 系 组 段 砂层组 一 二 三 四 含油层系 若干油层组 砂层组 若干单油层 油 层 对 比 沉积旋回级次 油层单元
(三)油层对比中沉积旋回划分步骤
① 以单井旋回划分为基础,分区选择有代表性“标准井” 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从研究 单井岩性及其组合规律入手
时间
幅度
地壳升降运动振幅曲线
★
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级次--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3、地球物理特征
优点:具有横向对比信息
--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
3、地球物理特征
◆电测曲线在油层对比中的特点:
●
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 有自己的特殊对比标志(电性 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
岩性组合特征(沉积旋回)等。
交错层位连线
单层间的单向尖灭连线 单层间的相互尖灭连线
单层间的双向尖灭连线
砂层连线的形式
五、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
油层对比--不同于区域地层对比(油区范围、大套地层对比)
▲ ▲
对比范围:油田→某一断块→开发试验区→注采井组 对比单元: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岩组→ 单油层
▲
对比依据:对于砂岩组、单油层,对比单元小,
确定出水平对比基线后,按一定比例尺将各井剖面
置于水平对比基线上,绘出各井电测资料图,注意要把 电测曲线与标准层的关系卡准。
SP
7-28-306
IL
SP
7-29-306
IL
SP
7-30-295
IL
1260 1260 1260 1270 1270 1270 1280 1280 1280 1290 1290 1290 1300 1300 1300 1310
砂岩的粒度、岩性组合 规律、泥岩颜色、岩石 结构与构造、化石、冲 刷面、特殊岩性等
初步划分各单井沉积旋回
划分最低级次沉积旋回 →划分较高级次沉积旋回 →最高级次沉积旋回
② 以标准井为中心,以旋回特性为依据, ▲ 从高级次到低级次; ▲ 分区追溯对比各旋回界线和旋回类型的演变规律; ▲ 全区追溯对比---统一闭合(沉积旋回划分→油层的分层)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二、油层对比的依据 三、碎屑岩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四、油层对比的程序 五、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 六、油层对比成果图表的编制及应用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
油田上,可提供油层特性研究的资料很丰富: 区域地质资料、各种地质录井资料 地震资料、测井资料(电性资料)
静态资料
分析化验资料
动态资料:试油、试采及生产资料 → 验证工作精度 但相当一部分资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提供油层信 息有限、反映油层特性的真实性和精确度太差、不易获取较多等等),应 有主次选择、综合应用。
▲
★电测资料获取速度快、易得连续剖面、深度准确等。
→电测曲线是油层对比时最为广泛采用的主要资料。
建立油田综合柱状图(标准剖面)。 若一口井的油层组、砂层组不能代表全区,可由多口井 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砂层组,汇编成综合柱状图。
★
油田综合柱状图要求: 岩层特征(岩性、电性)
在全区具有代表性,油层
发育好。 附以相应的测井曲线。
×油田油层综合柱状剖面图
2、骨架对比剖面的建立 -- 线
通过典型井向外延伸,一般选择岩性变化小的方向,建 立井间相应的地层关系--“十” → “#”→“田”字剖 面。 包括:单井资料准备、选择水平对比基线等。 ▴选择水平对比基线: 实际工作中,一般选择标准层顶面或底面作对比基线。
▲
上、下有适当厚度(10m左右)的泥岩
与相邻油层完全隔开; 一般都有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用来控制旋回界线。
▲
(二)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
4、一级沉积旋回-- 含油层系 --指由一套包含若干油层组在内的旋回性沉积组成。
▴ ▴
相当于生油层和储油层的组合 或储油层与盖层的组合
含油层系
★
每套含油层系一般都有
古生物 或 微体古生物标准层来控制旋回界线。
常见的标准层:
A、砂泥岩剖面中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B、碳酸盐岩剖面中石膏、泥岩夹层-泥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马; C、碎屑岩剖面中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高自然伽马; D、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E、薄的黑色页岩层或煤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 F、化石层; G、膨润土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3、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 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 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
4、含油层系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 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分布广泛、稳定。 如:海相、湖相或小范围内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⑵ 对比步骤:在标准层控制下, 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及厚度比例关系, 从大到小按步骤逐级对比,直到每个单层。
① 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② 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 ③ 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 ④ 连接对比线
古生物、矿物等在小段剖面内变化不显著。 主要依据--根据岩性、电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点及 厚度比例关系(在电测曲线上的特征)作为 对比依据,注意相变、油水关系等。
五、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⑴ 适用条件:较稳定的沉积单元,油层连续性好,
2)三级沉积旋回 三级沉积旋回--指同一岩相段内由几种不同类型的单
层或四级旋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与砂层组大体相当)。 上、下泥岩隔层分布3、二级沉积旋回 — 油层组
-- 指由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
● ●
包含若干砂岩组所组成的几个油层组。 是一套可以组成开发单元的油层组合。
●
选取典型曲线,
编制单层及不同组合类型油层典型曲线图版。
微电极曲线
SP
Rt
块状
层状组合
泥岩层
我国某地区碎屑岩剖面中各种岩性典型曲线示例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2、电测资料选择--选用原则
⑴ 能较好的反映油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的特征;
⑵ 能清楚地显示岩性标准层的特征;
⑶ 能较明显的反应剖面上的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特征; ⑷ 能清楚地反映各种岩性界面; ⑸ 测井方法在生产中已被普遍采用,测量精度高。 多种电测资料综合运用,比较全面的反应出油层的岩
骨架剖面
四、油层对比的程序
3、面积控制--区块内所有井的对比、闭合
井区或区块内所有井的小层对比。包括: ▲ 骨干井网外的井与剖面井对比区块内所有井的对比; ▲ 剖面的闭合--追踪对比与闭合。
※ 对 比 过 程 中 的 地 质 分 析
地层超覆
地层剥蚀
横向相变
地层缺失
地层重复
单层与单层连线
单层与多层连线
微电极 曲线
反映各级旋回的组 合特征不够清楚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3、常用的电测资料
▲
碎屑岩剖面— 一般选用1:200比例尺
曲线、微电极曲线,感应测井曲线等。
测井图:2.5米(4米)底部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
组合测井:微电极、声波时差、自然伽马、0.4米(4米)底部梯
度电极系视电阻率、自然电位、感应测井、 深感应、
旋回--厚度对比油层的步骤—4个环节
① 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A、分析油层剖面,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 及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 →研究二级旋回的数量 及性质,油层组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级旋回的数量:决定了油层组的多少。 B、研究标准层分布规律, 了解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
旋回--厚度对比油层的步骤—4个环节
SP 1281 2 3 4
(a)
IL
SP
IL
SP
7 8
ML
5 6 7 (b)
9
1 (c)
孤东油田馆上段化石层(标准层)
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砂、泥岩互层剖面中,两类岩层的电性差别大,曲线
形态和岩性对应关系清楚,油层易识别。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1、搞清岩性--电性关系, 研究各类岩性、沉积旋回在电测曲线上的显示特征
● ● ●
钻取一定密度、岩心收获率达90%以上的取心井; 在这些井中进行全套完井电测; 将电测、岩心资料逐段、逐层对比,研究各种岩性、 各级沉积旋回在电测曲线上的显示及其代表形态特征;
例如: 某油田杜家台含油层系 ----Ⅰ、Ⅱ、Ⅲ油层组 ----Ⅰ1-3砂层组 ——Ⅰ11-3 单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