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摘要
本学期在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和著名作曲家,以及交响乐的体裁、特色、以及一些名作等。

伴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袅袅溢出开来,我也沉浸在音乐之美中。

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欣赏,以及老师的讲解,我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进而真正走近音乐。

本论文介绍了三部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分别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详细地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作品特点、文学价值等方面对这三部进行了分析,表达出真实的学习心得。

虽然乐曲的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功效,那就是洗涤人的心灵。

遨游在音乐的国度,聆听是一种幸福。

关键字
交响乐拉德斯基进行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命运交响曲
正文
1.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又译为拉德茨基进行曲,于1848年创作,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受欢迎的一首传世之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也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军力的音乐代表,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

所以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茨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

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

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

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片段1)。

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片段2)。

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A部分:紧随高昂嘹亮的引子之作,乐队以热烈的情绪为我们奏出了热情而又辉煌的旋律:这个富于弹性而情趣活泼的主题经乐队反复演奏,其自豪和雄壮的感觉流露无遗,使人在自然而然中便由衷地加入到了它行进的节奏之中。

B部分:是一段沉稳柔和的音乐,整个乐队的力度稍减,增加了抒情的色彩,但这段具有
吉普赛风格的曲调,节奏清晰流畅而富于跳跃感,仿佛是描绘拉德茨基意气风发的神情,又宛如这位元帅正率军出征,驭马疆场。

A部分:紧接着乐队重新将我们带回第一部分,并以更加热烈的情绪结束全曲。

2. G大调弦乐小夜曲
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莫扎特一共写过13首小夜曲,这首可以算是他小夜曲最著名的一首。

原本曲子的标题<Kleine Nachtmusik,eine>,意思是"小的夜曲",所以有些介绍会把这曲子称作<小小夜曲>。

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

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以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
第三乐章表现了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

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的回旋曲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

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

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

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区别于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旋律优美、委婉、缠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

莫扎特在这首小夜曲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

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

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

它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

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穿着华服的绅士和淑女拿着酒杯,沉醉于享乐之中.乐队不定的演奏,轻快地旋律源源不绝
流泻而出.这首轻松地弦乐小品<G大调第13号小夜曲>多半就是在上流社会如此的庆典或晚宴上演奏.如果是正式的演奏会上正襟危坐,屏息静听,恐怕就会失去曲子的趣味性.
在当时,音乐家大多需依靠贵族生活,所创做的曲子也多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的社交生活所需,必须迎合那些贵族的喜好,没有什么发挥自己想法的空间.但是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却可以把原本是供贵族娱乐消遣用的音乐变成旷世名曲,一般人只能赞叹佩服.而且,莫扎特在类
似情况下完成的名曲还不在少数呢.
3.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

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
想。

乐曲的开头个4个FF音符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当他完全面对这个现实的时候,就想完全面对命运的叩问。

第一乐章里充满“完全绝望的悲哀”和“忧伤的痛苦”。

开始的四个连续重低音,像死神的脚步,或者说是命运的手一点点扼住你的咽喉。

第一章既有战争来临时压抑恐怖的氛围也有和命运抗争前的无助与凄凉。

第二章舒缓,平静,这是由恐惧压抑过度为平稳情绪的过程,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

似乎是作者在对生活绝望之后平静的心情下正孕育与生命抗争的热情。

可以感觉到第二章的音乐虽然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人们继续前进。

第三乐章音调又重平和转到了阴暗,就像从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转回了现实,但是,你很难听到重低音的压迫感,相反,这里的死神,仿佛有点怯弱,这是一个人内心强大后的表现,或者拿战争来说就是对于胜利的决心与渴望。

连续的音节的渐强仿佛是力量的积攒,最后凝成可以抗争命运的力量,带着急迫和决心,向着心中的胜利悍然进发。

短暂的过度后,第四章没有停顿的来临,像是人群中爆发出了巨大的掌声,让你也觉得置身于一场胜利凯旋的庆祝之中,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贝多芬也用这样一首伟大的足以被历史铭记的的交响曲战胜了命运的企图扼杀!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

但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

从他的交响曲中我们不难读到,人的胜利是靠与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

这就像一位英雄试图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

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来自贝多芬的经典名句。

我想,《命运交响曲》就是以这一中心思想为出发点。

不仅在过去, 就是在现在,这首曲子它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仍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不管天色多么黑沉,而黎明也总会来到的。

总结
谈及交响乐,肯定很多人会直摇头表示听不懂,因为他一直被认为是高雅严肃庄重,甚至是难懂的代名词,很多人对他望而却步,却不知道,交响乐也是音乐,音乐只是为了表达人的感情而生,而感情是这个世界上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语言的表达方式。

所以,只要我们仔细的了解哪些交响乐被创作的年代里,作者的悲欢离合,时代的沧海桑田,就不难体会哪些藏在庞大乐器和声中的默默流淌的感情,就能看到哪些在轰鸣中娓娓道来的故事。

其实音乐是无国界的,也没有什么高贵低俗之分,只是有的表达的比较含蓄,需要你仔细聆听,当你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很容易就会在你生活中找到和他一样的情感,去和他的音乐产生共鸣,那么,你就被感动了,你也就听懂了交响乐,其实他没有那么难懂,无非是感情的传递与理解,那些音乐的基本知识也许会帮你更好更迅速的理解他的意图,但是真正的懂,还是要靠你的感情,你的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