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考情简述】散文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读者角度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观点和情感态角度的个性思考。

【概念阐述】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

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设问方式】(1)(2022·全国乙)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

请对此加以分析。

(《“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2)(2021·天津)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

”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的L》方龄贵)(3)(2018·浙江)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4)(2017·全国II)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度”等表答题方向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解题思路】1.审清题干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蕴涵”等动词和“意蕴”类的名词。

2.探究原则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以题干中涉及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如“与世无争”“和谐相处”“精忠报国”“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和人文精神(包含“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也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3.思考角度主旨角度。

结合文本的主题或主要的情感倾向进行探究。

内容角度。

结合文本的形象、描写的情境(或细节)、抒情议论性语句等角度进行探究。

作者角度。

结合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探究。

读者角度。

结合读者的感受(对文本重要思想、情感的感受和自身生活感受)进行探究。

(这一角度特别适用对文本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倾向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时代角度。

结合时代背景、现实情况探究。

4.挖掘的层面(1)表层意蕴。

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材料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2)深层意蕴。

对于文章深层意蕴,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和归类。

民族心理。

精忠报国;崇尚自然;宁静,中庸,稳重;追求大一统;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等。

人文精神。

这方面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

学科认知。

主要指的是哲理、美学、文学原理,历史规律等。

5.答题模板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典题示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记取挑丝色浅深江岚“并头菡萏双飞翼,记取挑丝色浅深”,每次读到这句古诗,总会让我想到湘绣。

“五彩备,谓之绣”。

我从小喜欢小姑姑那个大大的针线盒,只记得里面放满了五色彩线,冷暖色调深深浅浅都齐备。

姑姑的绣花绷子也是大小不一,我有一条白色的短裙子,姑姑在每一片的裙摆处都绣上一大朵朱槿花,浅粉,正红的丝线渐次均匀过渡。

那时候,市面上的面料不多,几乎所有人的衣服都款式陈旧。

颜色单调,便显得我的新衣服总是特别漂亮。

再长大一点儿,我也开始学做女红。

拧紧了竹绷子,才懂得一针一线,千针万线的刺绣绝不只是穿针引线那么简单。

我还记得自己绣出来的第一幅牵牛花,从绣绷上一拆下来熨半天也铺不平,除了针脚勉强算整齐之外,简直乏善可陈。

所以,在三舅奶奶家见到那一对靠枕的时候,我才会那么震惊。

寡居的三舅奶奶的家,是在一家大店铺楼上租的一个不过六七平米见方的房间,门一推开,室内所有物件一览无余,那一对靠枕放在窗下一张竹制的圈椅上,黑色贡缎双绲边,绣着红梅报春。

映着窗外斜斜的一缕阳光,在这个小小蜗居的简陋里华丽得十分突兀。

我径直走过去抱起来看。

靠枕上的红梅怒放的姿势栩栩如生,花蕊间隐隐还有闪光。

绣工精细得不得了,我忍不住用手指轻轻去摸,惊叹:“太漂亮了!”“这是有名的绣品,如今也不大见得到了,叫做湘绣。

”三舅奶奶笑着说,“看这朵梅花瓣!用老头小针绣出来的,每一种颜色的丝线连接相搭都不能过长,起针落针都藏在线下面,针脚不露痕迹,颜色自然掺和。

这种绣法叫做‘掺针’。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湘绣”这个词,那么精美、那么讲究的一种手工艺品。

三舅奶奶和我们家一样,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到桂林落脚的。

兵荒马乱中逃难,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随军的三舅公下落不明,她一个无儿无女的中年寡妇只身长途跋涉,能保得住自己一条命已是万幸,等闲的身外之物哪里还能顾得上?偏偏这一对靠枕竟然好端端地跟着她一路从四川到了桂林!可惜等我懂事,三舅奶奶已经辞世。

那两对巧夺天工的红梅落到何处报喜去了?不过“湘绣”这个词并没有随着这一对靠枕的消失而湮没。

我继续跟小姑姑学绣,学会了把丝线劈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使用珠针,离缝针……包括一点点掺针的皮毛。

五色丝线在光阴的缝隙里游走。

夏天吊楼前的柚子花开了,又落了。

没几年我出嫁,旋即出国。

嫁妆里有两张湘绣的交织软缎被面。

一张墨绿底子绣“五百图”,一张银灰底子绣“四喜图”。

每年拆拆缝缝,一展开来是大大的两方五彩锦绣,整整30年不变,细细密密是亲人的祝福。

盖在异邦滴水成冰的冬夜,温暖度过一年又一年与家乡与故国暌违天涯的岁月。

不过这两张被面虽庄重,绣工到底与当年三舅奶奶的靠垫不能相提并论。

某一天,我去听梅葆玖先生的《贵妃醉酒》。

一坐下来,立刻看见前排一位女士身上的披肩。

这是一张秋香色细软缎的披肩,绣百蝶穿花。

那设色鲜明的翅脉,分明就是掺针技艺高超的刺缀运针。

我几乎立刻就可以肯定,这是一幅上好的湘绣。

到终场,我也顾不得冒昧,央求她给我看一眼整幅的披肩,她就好脾气地笑了,把披肩拿下来抖开,构图的虚实相生,加上用色总体的斯文清雅,实在不是寻常能见到的。

我问她:“这是在哪里买的?”“不是买的”,她回答,“我祖母年轻时候到中国的长沙去,带回来3件披肩,这一件留给了我。

”果然是湘绣。

这一件披肩和我三舅奶奶的靠垫,应该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东西,我把披肩还给她,感慨道:“这样的东西,如今在中国只怕轻易也见不到。

”“嗯,老的艺术品总不会越来越多。

”她不无得意。

当然,用不着解释,真正的好东西有目共睹,走遍全世界都如此,据说湘绣总共有5大类72种针法体系,还有双面全异绣。

去年秋天好不容易有机会到了长沙,见到两幅私人藏品,一幅兰草,一幅荷花,都两尺见方,运针的疾徐轻重与画稿的点线疏密水乳交融,被主人珍而重之地镶在相框里,挂在墙上,绣品这一类东西与别的艺术品不同,总带着女性指尖的温度,袖底的脂粉气,带着她们聚精会神的思量与小心翼翼的希望。

仰着头看是另一回事,与拿在手里细细端详无法同日而语,于是心里多少有些悻悻然。

不过好歹通过主人了解到已经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绣技艺并不乏传人。

中国女性千百年玉指飞针,低头牵引着杂乱的五色丝线,调配出对生活细腻温厚的气味。

无论我是否触摸得到,总会与世间珍视它们的人深情相遇。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古诗句为题,生动贴切,意蕴丰富。

“记取”二字蕴含着浓郁的乡情,“挑丝色浅深”则明确了文章记叙的内容。

B.文章第五段三舅奶奶家的一对靠枕,不仅体现了湘绣的精美与考究,还与前文“我”的绣品作对比,并引出逃难往事。

C.作者以自己学习女红的过程为线索,串联全文。

文章一改抒情散文大多直抒胸臆的程式,而将丰富情思融入娓娓叙述中。

D.作者认为精美的绣品不仅体现中国女性的匠心与聪慧,在穿针引线中,还凝结着对生活的思考,寄托着对生活的期待。

2.文章记叙“我”和湘绣之间的渊源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作者说:“乡愁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围绕乡愁抒发的情感。

【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作者以自己学习女红的过程为线索”错误,“学习女红的过程”不是文章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湘绣”。

2.①阅读相关古诗句触发“我”之于湘绣的回想。

②“我”自幼喜爱湘绣,继而初学湘绣。

③见到三舅奶奶的靠枕,“我”被湘绣震惊。

④在异国他乡,湘绣慰藉“我”的乡愁,而陌生女士的湘绣披肩则引发“我”对其传承的担忧。

⑤在长沙欣赏私藏湘绣,主人打消了“我”对其后继乏人的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本写作思路的能力。

根据“湘绣”这一线索,分析与之相关的事件,并分层,然后概括作答。

由“‘并头菡萏双飞翼,记取挑丝色浅深’,每次读到这句古诗,总会让我想到湘绣”可知,阅读相关古诗句触发“我”之于湘绣的回想。

由“我从小喜欢小姑姑那个大大的针线盒,只记得里面放满了五色彩线,冷暖色调深深浅浅都齐备”“我还记得自己绣出来的第一幅牵牛花,从绣绷上一拆下来熨半天也铺不平,除了针脚勉强算整齐之外,简直乏善可陈”可知,“我”自幼喜爱湘绣,继而初学湘绣。

由“所以,在三舅奶奶家见到那一对靠枕的时候,我才会那么震惊”可知,“我”被湘绣震惊。

由“没几年我出嫁,旋即出国。

嫁妆里有两张湘绣的交织软缎被面。

一张墨绿底子绣‘五百图’,一张银灰底子绣‘四喜图’。

每年拆拆缝缝,一展开来是大大的两方五彩锦绣,整整30年不变,细细密密是亲人的祝福。

盖在异邦滴水成冰的冬夜,温暖度过一年又一年与家乡与故国暌违天涯的岁月”“我把披肩还给她,感慨道:‘这样的东西,如今在中国只怕轻易也见不到。

’”可知,在异国他乡,湘绣慰藉“我”的乡愁,而陌生女士的湘绣披肩则引发“我”对其传承的担忧。

由“不过好歹通过主人了解到已经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绣技艺并不乏传人。

中国女性千百年玉指飞针,低头牵引着杂乱的五色丝线,调配出对生活细腻温厚的气味。

无论“我”是否触摸得到,总会与世间珍视它们的人深情相遇”可知,在长沙欣赏私藏湘绣,主人打消“我”对其后继乏人的担忧。

3.①对祖国和亲人故乡的怀念。

湘绣温暖了“我”在异国他乡的岁月,寄托“我”对故土的思念。

②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珍视与自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