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时作业14:散文探究题

课时作业14:散文探究题

散文探究题(时间:40分钟分值:28分)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父爱之舟吴冠中【注】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的渔船。

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

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

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

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

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

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

我考取了。

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

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吵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

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

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

”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

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

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⑪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

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

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

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

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

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⑫……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B.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代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C.“我”出身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读书时为缴不起学费使家人困窘而心酸哭泣。

D.读小学时考到全班第一,“我”高兴而且兴奋;父亲却冷静地询问同学朱自道的排名情况,可见父亲比“我”沉稳,想以此消消“我”的傲气。

解析A项,“意在强化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不准确,本文主要表现对父母的追忆,既有怀念,也有感激、愧疚等复杂情绪。

C项,“缴不起学费”错误,文中只能表明家里筹钱不易;D项,“想以此消消‘我’的傲气”分析错误,文中父亲也是高兴的,询问表现出父亲的谨慎和对“我”学业的关心。

答案 B2.第⑩段作者忆及父亲缝补棉被的背影,十分动容。

这段文字好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应考虑: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抒情等。

其次,考虑运用这些有哪些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①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真情。

父亲“弯腰低头缝补”这一背影,表现了如母爱般细腻深沉的父爱,自然流露出“我”内心的感动。

②虚实结合。

父亲的背影与朱自清的《背影》,一虚一实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我”对父爱的深刻印象。

③叙述与抒情相结合。

抒情穿插在叙述中,强调了父爱的分量,突出了“我”内心的感动。

(意思相近即可)★3.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探究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的作用。

分析时,首先要明白“父爱之舟”的含义。

“父爱之舟”一语双关,既实指姑爹的渔船,又虚指父爱的小船。

然后,分析其对文章结构、主题等的作用。

如“父爱之舟”贯串全文,起线索作用。

答案①“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

②“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爱的小船,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

③“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④“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答出三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二、(2017·辽宁丹东五校协作体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再见槐花罗昭伦①故乡的山上有很多的松树和槐树,每当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洁白的槐花如雪如银,一串串、一朵朵缀满枝头,满树摇曳,千种风姿,万般神韵。

淡淡素雅的槐花,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睛。

甜甜的槐香浓浓烈烈,弥漫了山乡的沟沟坎坎,仿佛连空气也变得黏稠起来。

②我的童年就是在这忽浓忽淡的槐香中浸染着度过的。

记得那时候,母亲总是挑着担子或扛着锄头走在最前面,而我就像一条尾巴一样,紧随在母亲的后面。

山里的农事特别忙碌,也特别难做。

家乡的土地多是石骨子坡瘠地、死黄泥田,地层薄,缺水缺肥。

所有的肥料、种子和水,以及秋天所有的收获,都要靠人工一担担、一批批地完成。

由于家庭条件所迫,父亲只好去外面打工,以换取家庭开支所需的钱。

自然,家里的农活就落在了母亲一人单薄的肩上。

那时的母亲是高大的,我总是仰了脸跟随在她的身后,只见肩上的担子在母亲很有节奏的脚步声里上下颤动着。

母亲那张像男人一样古铜色的脸上,永远挂着一串串亮晶晶的汗珠,头发湿湿的粘在额前。

和亮晶晶的汗珠相辉映的是她那永远抹不去的满足的笑,仿佛生活从未亏待过她。

母亲就像阿拉伯神话中的那位沙漠巨人,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永不疲惫。

③那个年代,由于家里缺少粮食,又没钱买粮作补充,只好掺和着野菜度日。

什么马齿苋、灰灰菜、鱼腥草、野油菜、野山椒、野豌豆、蕨菜等都吃过。

但在我的记忆里,槐花蒸饭是最好吃的了。

每到槐花开放季节,母亲便在竹竿头上绑上镰刀,拿着它外出采摘槐花。

我和妹妹则跟在母亲的后面,看着母亲站在树下,用竹竿钩住枝条往下拧,然后用另一只手抓住槐树枝条采摘槐花。

为给母亲分忧,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手抓住槐树的枝条,一手仔细采摘枝条上的槐花。

比我小三岁的妹妹,则调皮地把从地上捡起来的槐花挂在耳朵上当作耳坠玩。

槐花的花期不长,槐花盛开几天以后做出来的槐花饭,吃起来的味道就没有槐花刚开花时的味道鲜美了。

槐花采回来后,母亲便开始做槐花饭。

她把装在篮子里的新鲜槐花在井水里淘洗两三遍后,再放入一个大瓷盆里,均匀地洒上盐巴,再用玉米面或小麦面粉搅拌在一起,让面粉把一朵朵槐花包裹起来,最后放在甑子上蒸。

我就是干些跑腿的活儿,到菜园里拔蒜苗、韭菜。

采摘回来后,母亲就把蒜苗、韭菜,还有从山上采摘回来的野葱等一一切碎,拌上麻油、酱油、陈醋,撒拌在槐花饭里。

拌好的槐花饭,总是增加我的食欲,但又不能多吃。

每次吃饭前,母亲就给我和弟弟、妹妹打招呼,每顿一人只能吃一碗,得给在外挣钱的父亲多留些。

端着槐花饭,我只好边流泪边慢慢地品味,细细地咀嚼。

至今回想起来,那槐花饭真香啊!④暮春时节,我又回到了故乡。

其实老家已没什么亲人了,回去只是为了圆一个梦:再看一看那满山遍野的槐花,让浓醇的槐香把久居城里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五脏六腑涤濯干净。

置身于白茫茫的一片花海之中,踏着当年随母亲走过的山路,我仿佛走近了远逝的童年……⑤这不是“龙门石”吗?清楚地记得,当年随母亲采摘槐花时,我曾登上过它。

站在众山之巅,母亲遥指东方说,你看,山那边是城市,那片天蓝蓝的,很大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