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动点问题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动点问题1、如图所示,以等边三角形OAB的边OB所在直线为x 轴,点O为坐标原点,在第一象限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OAB边长为6个单位。
点P从O点出发沿折线OAB 向B点以3单位/秒的速度运动,点Q从O点出发沿折线OBA向A点以2单位/秒的速度运动。
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当两点相遇时运动停止。
①点A的坐标为(3,3),P、Q两点相遇时交点的坐标为(3,3);②当t=2时,△OPQ的面积为3/2;当t=3时,△OPQ的面积为9/4;③设△OPQ的面积为S,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为S=(3t-t^2)/4;④当△OPQ的面积最大时,在y轴上无法找到一点M,使得以M、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0,6)、点B(8,0),动点P从点A开始在线段AO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移动,同时动点Q从点B开始在线段BA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移动。
设点P、Q移动的时间为t秒。
1)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6;2) 当t=5时,△APQ的面积为24/5平方单位;3) △OPQ为直角三角形的时间范围为2≤t≤4;4) 无论t为何值,△OPQ都不可能为正三角形。
若点Q的运动速度为4个单位/秒,则此时t=2.3、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OB中,∠AOB=90°,OA=3cm,OB=4cm,以点O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设P、Q分别为AB、OB边上的动点。
它们同时分别从点A、O向B 点匀速运动,速度均为1cm/秒。
设P、Q移动时间为t(≤t≤4)。
1)过点P做PM⊥OA于M,求证:AM:AO=PM:BO=AP:AB,并求出P点的坐标(用t表示)。
证明:由于△OPM与△OAB相似,因此有PM/OB=AO/AB,即PM=AO*OB/AB=9/5.又因为△APM与△AOB相似,因此有AM/OA=PM/OB,即AM=OA*PM/OB=27/20.因此AM:AO=PM:BO=AP:AB=9:15:20.P点的坐标为(3t/5,18t/5)。
2)△OPQ面积S(cm2)与运动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t(6-t)/2,当t=3时,S有最大值为4.5.3)当t=2时,△OPQ为直角三角形。
4)证明无论t为何值时,△OPQ都不可能为正三角形。
若点Q运动速度为2.5个单位/秒,则此时t=2.5.4、如图所示,直线y=k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E、F,点E的坐标为(-8,0),点A的坐标为(-6,3)。
1)k的值为3/4;2)点P(x,y)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S=(3x+18)/8,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8<x<-6.5、已知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对角线AC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3x+2.1)线段AC的长度为√((8-2)^2+(24-2)^2)=√(36^2+22^2)=10√26,∠ACO的度数为arctan(3)=71.57°。
2)设P点当前位置为(x,3x+2),Q点当前位置为(2t,6t+2)。
由于P点每秒移动3个单位长度,Q点每秒移动1个单位长度,所以P点的运动方程为x=t+8,3x+2=3t+8+2t+2=5t+10,Q点的运动方程为2t=24-2t,6t+2=3t+24+2t+2=5t+26.两点相遇时,有x=2t,3x+2=6t+2,解得t=2,此时P点位置为(10,32),Q点位置为(4,14)。
3)设M点位置为(a,3a+2)。
由于△MA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AM=MC,即a-8=24-a,解得a=16,即M点位置为(16,50)。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直线l经过O、C两点,点A的坐标为(8,0),点B的坐标为(11,4),动点P在线段OA上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C的方向向点C运动,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与折线OCB相交于点M。
当P、Q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t>0)。
△MPQ的面积为S。
1)点C的坐标为(14,4),直线l的解析式为y=x-6.2)设P点当前位置为(x,0),Q点当前位置为(8+2t,4t)。
由于P点每秒移动1个单位长度,Q点每秒移动2个单位长度,所以P点的运动方程为x=t+8,Q点的运动方程为8+2t=11t/2+4,解得t=8/3,此时P点位置为(16/3,0),Q点位置为(40/3,16/3)。
设△MPQ的高为h,底为PQ,由于PM垂直于x轴,所以PM的长度为x-8.根据△MPQ的面积公式S=1/2*底*高,可得S=1/2*(t+8)*(x-8)。
将t=8/3代入可得S=16/3*(x-8),即S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S=16/3*x-128/3.3)S的最大值出现在S的导数为0时,即16/3=0,此时x=8.代入函数关系式可得S的最大值为16/3*8-128/3=0.4)设M点当前位置为(a,3a+2)。
由于△QMN为等腰三角形,所以QM=MN,即PM+PN=2MN。
设PN的长度为h,由于△ACO与△BQO相似,可得CO/BQ=AO/OQ=1/2,即CO=2BQ。
又因为PM垂直于x轴,所以PM的长度为x-8,PN的长度为14-a。
代入可得2(14-a)=x-8+h,即h=30-2a-x。
将h代入PM+PN=2MN中,可得(x-8)+(30-2a-x)=2MN,即MN=19-a/2.由于△QMN为等腰三角形,所以QN=MN,即QN=19-a/2.代入可得19-a/2=2t,解得t=(35-a)/4.将t代入Q点的运动方程中,可得Q点位置为(a+7/2,3a+13/2)。
由于M 点在线段CB上,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8≤a≤11.代入可得当t=1/2时,△QMN为等腰三角形,即t=1/2.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θ,求θ的取值范围;⑵求S的最大值及对应的x值,并说明此时M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1.给定一个函数关系图象,根据图(2)求出a、b和c的值。
同时求出d的值。
设点P的路程为y1(cm),点Q到A还需走的路程为y2(cm),请分别写出动点P和Q改变速度后y1、y2与出发后的运动时间x(s)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P、Q相遇时x的值。
当点Q出发_______s时,点P和点Q在运动路线上相距的路程为25cm。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x+1与y=-x+3交于点A,分别交x轴于点B和点C,点D是直线AC上的一个动点。
求点A,B,C的坐标。
当△CBD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D的坐标。
在直线AB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以点E,D,O,A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给定直线y=kx+3与x轴、y轴的交点A、B。
点C(x,y)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且与A、B不重合。
求直线的解析式,当点C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OC的面积是6,过点C的另一直线CD与y轴相交于D点,是否存在点C使△BCD与△AOB全等?若存在,请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在边长为2的等边△ABC中,E是AB边上不同于点A、点B的一动点,过点E作ED⊥BC于点D,过点D作DH⊥AC于点H,过点H作HF⊥AB于点F,设BE的长为x,AF的长为y。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范围。
当x为何值时,点E与点F重合,判断这时△XXX为什么三角形。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C的坐标分别是(0,4),(2,4),(6,0)。
点M是折线ABC上一个动点,MN⊥x轴于N,设ON的长为x,MN左侧部分多边形的面积为S。
写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
当x=3时,求S的值。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定直线y=-1/2x+2,线段AB的长度为10,A、B分别在x轴、y轴上。
点M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设M的横坐标为x,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θ,求θ的取值范围。
写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的最大值及对应的x值。
说明此时M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13、题目描述不清晰,无法进行改写。
15、在矩形ABCD中,点P从A点出发,沿A→B→C→D路线运动,到D点停止;点Q从D点出发,沿D→C→B→A运动,到A点停止。
若点P、点Q同时出发,点P的速度为每秒1cm,点Q的速度为每秒2cm,a秒时点P、点Q同时改变速度,点P的速度变为每秒b(cm),点Q的速度变为每秒c(cm)。
如图2是点P出发x秒后△APD的面积S(cm²)与x(秒)的函数关系图象;图3是点Q出发x 秒后△AQD的面积S(cm²)与x(秒)的函数关系图象。
根据图象:(1)求a、b、c的值;(2)设点P离开点A的路程为y₁(cm),点Q到点A还需要走的路程为y₂(cm),请分别写出改变速度后y₁、y₂与出发后的运动时间x(秒)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P与Q相遇时x的值。
16、已知在矩形ABCD中,AB=4,BC=25/2,O为BC上一点,BO=7/2,如图所示,以BC所在直线为x轴,O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M为线段OC上的一点。
1)若点M的坐标为(1,y),如图①,以OM为一边作等腰△OMP,使点P在矩形ABCD的一边上,则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有几个?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2)若将(1)中的点M的坐标改为(4,y),其它条件不变,如图②,那么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有几个?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
17、已知直线y=-2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C,以OA、OC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长方形OABC。
解题思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点A、C的坐标,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依次求解即可。
1)点A、C的坐标分别为(2,0)和(0,4)。
2)将△ABC对折,使得点A与点C重合,折痕交AB于点D,根据对称性可得点D的坐标为(4,0),因此直线CD的解析式为y=-2x+8.3)若将点M的坐标改为(5,),则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有无数个。
因为此时直线y=-2x+4与x轴的交点A的横坐标为2.5,点P可以沿着y轴方向任意取值,使得△APC与△ABC全等。
18、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其中∠AOB=90°,OA=2,OB=4.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解题思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经过A、B两点的一次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依次求解即可。
1)经过点A、B的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0.5x+2.2)折叠该纸片,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与边OB交于点C,与边AB交于点D,根据对称性可得点C的坐标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