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2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

实验2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

实验二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电导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 DDS-11A 型电导率仪,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AB 型(如HAc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达到平衡时,
HAc
= H + + Ac - c(1-αc )
cαc
cαc
其电离平衡常数(K c )与浓度(c )、电离度(αc )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c
c c
c K αα-=12
(1)
在一定温度下K c 是常数,因此可以通过测定AB 型弱电解质在不同浓度时的αc ,代入上式就可以求出K c 。

醋酸溶液的电离度可用电导法测定,溶液的电导用电导率仪测定。

测定溶液的电导,要将被测溶液注入电导池中,如图1所示。

图1 浸入式电导池
若两电极间距离为l ,电极的面积为A ,则溶液电导G 为:
G=К
A/1
式中:К为电导率。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因此常用摩尔电导m λ来衡量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m λ与К之间的关系为:
m λ=10-3К/c
式中m λ的单位是S·m 2·mol -1,К的单位为S·m -1,c 的单位为mol·dm -3。

对于弱电解质,电离度αc 等于浓度为c 时的摩尔电导(m λ)和溶液在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
m λ )之比,即:

=m
m
c λλα (2)
将式(2)代入式(1):
)
(2
m m m m c
c c K λλλλ-=∞∞ c
m κλ=
∞∞-⋅=m c m c K c
K λκ
λκ2
)(
以κ对
κ
c 作图应为一直线,其斜率为2
)(∞m c K λ ,截距为)(∞
m c K λ ,根
据斜率和截距可算出 K c 和
∞m λ 。

三、仪器及试剂
仪器:恒温装置 1套,DDS-11A 型电导率仪,电导电极,移液管(25 ml 、5 ml 和 1 ml 各 1支),容量瓶(50 ml 5只),250 ml 烧杯1只,洗耳球1只。

药品:0.0100 mol•dm -3 KCl 溶液(KCl 于110℃烘4h ),0.1000 mol•dm -3 HAc 溶液,电导水。

四、实验步骤
1.调节恒温槽温度为25±0.1 ℃。

2.配制溶液:准确配制浓度为0.050、0.010、0.0050、0.0010 和0.0005 mol•dm-3的HAc溶液。

3.测定电导池常数(K cell)(即电极常数):倾去电导池中的纯水(为防止电导电极干燥后吸附杂质,及干燥后的电极浸入溶液时表面不易完全浸润引起气泡,造成表面积发生变化等而影响测量结果,常将电导电极浸在电导池内的纯水中)。

然后用少量的0.0100 mol•dm-3KCl 溶液洗涤电导电极三次,加入0.0100 mol•dm-3 KCl 溶液,使液面超过电极铂片1~2 cm,再移入25±0.1 ℃恒温槽中恒温10 分钟后用电导仪测量(DDS-11A 型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详见附录)。

测量时,将DDS-11A 型电导率仪“量程”档开关置于“200”档,将“测量/校准”开关扳至“校正”位置,调节“常数”旋钮使屏幕显示为“1.00”。

将“测量/校准”开关扳至“测量”位置,读出屏幕显示的KCl标准溶液的电导(S2),电导池常数K cell=S1/S2,S1为KCl标准溶液的电导率(0.01mol/L KCl标准溶液,25℃时S1=1413μS/cm,30℃时S1=1552μS/cm),S2为测量得到的KCl标准溶液的电导。

4. 测定乙酸溶液的电导率:倒去KCl 溶液,用电导水充分洗净电导池及电导电极,再用少量0.0005 mol•dm-3 HAc 溶液洗涤电导池和电导电极三次,将电极浸入0.0005 mol•dm-3 HAc 溶液中,将“校准/测量”开关置于“测量”,将量程开关由大到小逐渐调节,直至所需测量范围,屏幕显示读数乘以量程开关倍率(C=1)即为被测溶液的实际电导率。

数据记入表1中,重复测量两次一并记入表1中,取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该浓度HAc的电导率。

同样方法,由稀到浓分别测定0.0010、0.0050、0.0100、0.0500 和0.1000 mol•dm-3的HAc溶液的电导率,一并记入表1。

5. 同法测定电导水的电导率,重复测定三次。

以校正电导水对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6.将恒温槽温度调至35±0.1℃,同法测量不同浓度HAc的电导率,列于表2。

7.实验结束后,先关闭各仪器的电源,用蒸馏水充分冲洗电导池和电极,
并将电极浸入蒸馏水中备用。

表1 25℃不同HAc浓度时的电导率
表2 35℃不同HAc浓度时的电导率
五、结果与讨论
1. 计算κ
c
并列于表1和表2中。

2. 以κ对
κ
c
作图,根据斜率和截距计算不同温度下的 K c 和 ∞m
λ 。

六、注意事项
1. 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实验中的一切操作都必须采用电导水。

常用的电导水是用离子交换树脂来制备的。

为了除去其中的CO 2,要通入氮气几分钟。

本实验中电导水以蒸馏水代替,通氮过程忽略。

2.实验过程中严禁用手触及电导池内壁和电极。

3.溶液的电导率对溶液的浓度很敏感,在测定前,一定要用被测溶液多次荡洗电导池和电极,以保证被测溶液的浓度与容量瓶中溶液的浓度一致。

4. 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率∞
m λ与温度有关,通常温度每升高1度,电导率增
加 2~2.5%, 因此测量前溶液要充分恒温。


m λ可由下式计算:
∞m λ(HAc )=
H +、Ac -的极限摩尔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为:
)]25(01385.01[1082.349/4
12,-+⨯=⋅⋅--∞+
t mol m S H
m λ )]25(0238.01[109.40/412,-+⨯=⋅⋅--∞-
t mol m S Ac
m λ
式中t 为体系的摄氏温度。

由上式可计算任何温度下HAc 的∞
m λ值。

七、思考题
1.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为什么一般用交流电而不用直流电?
2.若实验过程中,电导池常数发生改变,它对 HAc 的电离常数有何影响? 3.结合本实验结果,分析当HAc 浓度变稀时,К、m λ、αc 、K c 等怎样随浓度变化?你的实验结果与理论是否相符合?为什么?
4.将实验测定的K c 值与文献值比较,试述误差的主要来源。

)Ac ()H
(m
m -∞+
∞λ+λ
附录:DDS-11A电导率仪的使用说明
1、开机
a)电源线插入仪器电源插座,电导电极插入仪器后面板的电极插座中;
b)按电源开关接通电源,预热10min后,进行校准。

2、校准
按下“校准/测量”按钮,使其处于“校准”状态,调节“常数”调节旋钮,使仪器显示所使用电极的常数标称值。

电导电极的常数,通常有10、1.0、0.1、0.01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电导电极准确的常数值,制造厂均标明在每支电极上作为参考。

常数调节方法如下:电极常数为1的类型:如电极常数的标称值为1.048,调节“常数”调节旋钮,使仪器显示值为104.8,(测量值=显示值×1)。

电极常数(即电导池常数)也可由测定KCl标准溶液的电导计算而得,电极未使用前,标于电极上的电导池常数与测定KCl标准溶液得到的值相差不大,电极长期使用后,其电极常数值变化较大,此时需由测定KCl标准溶液的方法计算得到,而不再使用标于电极上的电导池常数值。

3、测量
a)电导常数及量程的选择
在电导率测量的过程中,正确选择电导电极的类型和量程,对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是非常重要的。

表1 电导率测量范围与对应使用的电导电极常数推荐表
“量程”选择开关,可选择(2、20、200、2000及2×104)μS/cm五个测量量程档。

根据本实验所选用的铂黑电极(电极常数为1.0),实验时仪器量程可根据被测溶液电导率大小,选择20、200或2000量程档。

b)温度补偿
用温度计测量被测溶液的温度后,将“温度”调节旋钮指向被测溶液的实际温度值的刻度线位置。

此时,显示的值是经温度补偿后换算到25℃时的电导率值。

c)测量
按下“校准/测量”按钮,使其处于“测量”状态,(此时,按钮为向上弹起的位置),将“量程”开关置于合适的量程档,待仪器显示稳定后,该显示值即为被测量溶液换算到25℃时的电导率值,实际测量结果与使用各种不同电导电极常数有关。

本实验使用的电导电极常数C为1,测量结果(单位μS/cm)为显示读数×C,即显示读数×1。

仪器在测量状态下,将清洗过的电极浸入溶液中,此时显示数值即为被测溶液的电导率值。

测量过程中,若显示屏首位为1,后三位数字熄灭,表示测量值超出测量量程范围,此时,应将“量程”开关置于高一档量程来测量。

若显示值很小,则应该将“量程”开关置于低一档量程,以提高测量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