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义及引申义

本义及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的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

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究竟哪一个意义是“向”的本义呢?从文字体形看,“向”甲骨文作,小篆作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也。

”《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瑾户。

“塞”是堵塞,“向”指北窗,“瑾”是抹泥,“户”是房门。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理”,《辞源》前五个义项是:1、治玉。

2、治理。

3、治疗。

4、温习。

5、文理,条理。

哪个义项是“理”的本义?哪些义项是“理”的引申义呢?从“理”的造字结构看,从玉,里声,是个形声字,“玉”是形符,与本义有关。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理,治玉也。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以字形与文献为推,可以判断“治玉”是“理”的本义。

因为“治玉”是雕琢玉石,对玉进行加工,由此又引申出“治理”、“治疗”、“温习”、“文理”、“条理”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理”的引申义。

需要指出的是,词的本义并非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这是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产生之前。

汉语历史悠久,至今至少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而记录汉语的汉字仅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汉字产生之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难确切地考察清楚。

我们现在所谈的只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词的本义。

二、探求词的本义的意义一个词常常有许多意义,许多意义之间往往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大都是环绕一个中心。

探求词的本义,是分析词义内在联系的关键。

具体地说,探求本义的意义有三:第一、释词有据。

本义是引申义发展的基础。

探求词的本义,就能对词的引申义解释得确切而有根据。

如“间”,《正字通》从门从月,是一个会意字,表示月光从门缝中照进来。

本义是指间隙、隙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门间”就是门缝。

这是本义。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

”就是牛的骨节有缝隙。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是引申义。

第二、能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探求本义,有助于透彻地理解词义。

如“绥”的本义指车上的绳带。

《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

“绥”是供人上车时作拉手用,以保持身体稳定的东西。

所以引申出“安”、“安抚”的意思。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以德绥诸侯”,就是“用恩德来安抚诸侯”。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思靖百姓,惧未能绥。

”“未能绥”就是“未能安抚”。

现在的“绥宁”、“绥怀”、“绥远”等复音词的“绥”都是安、安抚的意思。

“固”,《说文》:“四塞也。

”是个形声字,本义是四面闭塞。

《列子·汤问》:“汝心之固”的“固”,是指智叟思想固塞鄙陋,所以下文接着说“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这就有助于我们深刻体会愚公对智叟的批判锋芒和愚公移山的决心。

掌握“四面闭塞”是“固”的本义,对“固”的“坚固”、“稳固”、“固执”等其他意义,都会有深刻的理解。

第三、便于掌握词义利用本义分析词义。

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纷繁的词义中理出头绪,从而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使纷杂的词义条理清晰,脉路分明。

如“果”,《中华大字典》列有三十一个义项,其中本义和引申义有十七项:1、本实也;2、信也;3、定也;4、诚也;5、成也;6、能也;7、克也;8、终也;9、美也;10、决也;11、勇决也;12、必行也;13、敢行其志也;14、杀敌成果;15、犹济也;16、犹遂也;17、犹竟也。

《说文》:“果,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

”是一个合体象形字。

字形本身表示“果实”,本义为”木实”,因为果实是由树木开花而长成的。

开花结果是必然规律,所以引申出“信”、“定”、“诚”、“决”等义;由开花长成果,所以引申出“成”义;开花能长成果,所以引申出“能”、“克”义;结果是开花的终了,所以引申出”终了”义;果实味美,所以引申出“美”义;果实要被破开.所以引申出“杀敌”义;“果”有“坚决”义,所以又引申出“勇决”、“必行”、“敢行其志”等义;“果”与“济”、“遂”、“竟”等词都有终了、完成义,所以“果”在“终了”、“完成”义上,可作“济”、“遂”、“竟”用,尽管义项如此之多,只要利用本义进行分析,就能如网在纲。

三、考察词的本义的方法在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这是古汉语的特点之一。

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因此可以我们根据形、音、义统一的原则,从分析字形、考究语音、考核文献等方面入手,来了解词的本义。

第一、分析字形。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一个字的构造往往能够反映出它的本来意义。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都可以作为分析本义的手段。

“州”是个象形字。

本义是水中陆地。

而“洲”是后起的形声字,取代了“州”的本义。

现在地球上的大陆称“洲”,就是因为地球上的大陆是被大洋包围着的。

“斤”是个象形字,表示斧刀,本义是砍伐树木的工具。

“戒”,是个会意字。

廾表示双手聚拢,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双手持戈,表示警戒、戒备的意思。

概括起来说,象形字是由字形本身表示本义,指事字则是由抽象的符号来提示本义,会意是由几个字合起来表示本义,形声字凭借形符来确定本义所属的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字形分析的主要材料是古文字,而不是现代汉字。

因为现代汉字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而成的,它的形体同汉字的本来面貌相比,已变化很大,并且向表音方向发展,字形体现词义已不明显,已经难以看出造字的本义了。

在古文字中,又以小篆资料最为齐备,它完整地保存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

同时,小篆又是从甲骨文、金文向隶书、楷书变化的桥梁。

辨认考释甲骨文、金文,常常要借助于小篆。

因此,一般是以小篆为基础,结合甲骨文、金文来分析字形、考察本义。

字形越早,越能体现造字的本义。

第二、考究语音。

每个词都有特定的语音形式。

最初的语音形式就是词义最早的外壳。

开始造字的时候,这个最初的语音也就连同最早的词义固着在文字上面了。

因此,考究上古语音,也可以了解词的本义。

“策”,从竹,朿声,是个形声字。

它的上古读音与声符“朿”完全一样。

“朿”是“刺”的本字,指木刺。

加竹字头为“策”,表示竹刺,竹枝条。

《说文》:“策,马棰也。

”由此可知“策”的本义是竹制的马鞭。

“经”,从系,坙声,是个形声字。

古今读音相近。

“坙”是“经”的初文,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是说必须首先确定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首先要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

第三、考核文献,主要是寻求古代文献用例和字书解说。

“乱”,常用义是“不治”。

《韩非子·难一》:“法败则国乱。

”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国乱”就是指国家不太平,“乱世”是指不治之世,那么“不治”是不是”乱”的本义呢?《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显然,“乱臣”不是指“乱臣贼子,否则怎么能“同心同德“呢”?孔颖达曰:“乱,治也,故谓我治理之臣有十人也。

”《说文》也说:“乱,治也。

”凭借《尚书》和《说文》的解说,可知“乱”的本义是治理。

“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

” “射其右,毙于车中。

”“毙”表示向前倒下。

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应当指出的是,在研究工作中,探求词的本义需要占有大量材料,只凭考察本义的某一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字形和语音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今天已经不能完全看清它们的本来面貌。

要准确地了解词的本义,必须将字形分析与文献考核结合起来。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引申义的特点(1)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相近: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相似。

如“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斗”本义酌酒器,由于形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条件、因果关系。

例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引申为不稳定、危急、危险。

“虚”本义为大丘,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概念彼此牵联。

例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冢。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

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季,引申为时间单位。

年,甲骨文(庄稼)(农人),造字本义:将收成的谷物驼运回家。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2)词义引申的趋势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

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①从具体到抽象“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术”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②从个别到一般“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江”、本来专指长江,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