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代词
6. 夫:之①②,指示代词。
7. 其:指示代词。
8. 其、然:指示代词。
9. 胡:疑问代词。
10.
其:指示代词。
11.
吾、而、汝:人称代词。
12.
者:辅助性代词。
13.
者:辅助性代词。
14.
之: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5.
夫、是②: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6.
是①②:指示代词。何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晋灵公不君)
2.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
3.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自知)
4. 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6)其
1.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4.之①,代词,指人牵牛过堂下的情形;之②,动词,到……去。
⑹其
1. 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2. 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3. 代词,指“郑”。 4. 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5. 指示代词,那。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的词性是否相同 : ⑴莫
1、2两句中的“莫”都是无定代词,1句中的“莫”指“没有谁”,2句中的“莫”指“没有什么物”。现代汉语的“莫” 是否定副词,古今词性不同。 ⑵或
17.
期:指示代词,此。
18.
夫:指示代词,那个。之:指示代词,指獒。
三、解释下列名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⑴或
1.
无定代词,有的人。
2.
无定代词,有的人。
3.
无定代词,有的东西。
4.
句中语气助词,加强否定语气。
⑵莫
1.
无定代词,没有谁。
2.
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3.
无定代词,没有谁。
4.
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1、2句中的“或”都是无定代词,有的人。现代汉语中的“或”是连词,古今词性不同。 ⑶是
1、5两句中的“是”是形容词,正确,对(第一句中的“是”是意动用法,认为自己正确);第2、3、4句中 的“是”是指示代词,这。现代汉语中的“是”是动词,表示判断。古今词性不同。
3.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4.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鄙)
5.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
(1)莫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2.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 2. 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 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3. 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 4.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7.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8.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 9.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0.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11.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12.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韩信拜将) 13.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4. 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 15.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6 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 17 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18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 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或 1.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2.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者侵畔) 3.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4.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2)莫 1. 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输) 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3.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4.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 (3)所 1.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韩信拜将) 2.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3.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4)所以 1.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2. 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3.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4. 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自知)
(2)或1.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2.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3)是1.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察今)
2.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
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
1. 是:指示代词。
2. 其:指示代词。奚:疑问代词。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3. 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4. 者:辅助性代词。彼:指示代词。恶:疑问代词。
5. 何: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
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
⑶所
1.
辅助性代词,指追的人。
2.
名词,表示位置。
3.
无定代词,指看见的牛。
⑷ 所以
都是所字结构。
1.
表原因。
2.
表凭借。
3.
表原因。
4.
表凭借。
⑸之
1.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之②,指示代词,指母亲。
2.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我”。
3.之①②,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5. 生之所谓“立言”者,是也。(答李翊书)
参考答案
一代
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人称代词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两类。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第
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其中“女(汝)”、“尔”、“若”可以用作主语、谓语
和宾语,“而”、“乃”一般用作定语,偶尔用作主语,但绝对不能用作宾语。
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3.“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
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
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
它”是旁指代词。
2.“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
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