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

《编辑出版史》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对“编辑”的界定: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稿、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2、简策制度:简策在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工具、题记与编连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史称简策制度。

它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

3、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卷轴装由卷、轴、褾、带、签五部分组成。

4、经折装: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由于早期主要用于佛教经书的装帧,故名经折装,或称梵夹装。

5、蝴蝶装:简称蝶装,为早期册叶装帧形制。

其方法为,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裹背纸上,最后裁齐成册。

书籍打开后,版口居中,书叶朝左、右两边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

6、槐市:汉武帝设立太学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人数已达数千之众。

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

槐市位于长安城东南,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

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学术思想,互通有无,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更始元年(23),太学在战乱中解散,槐市随之消失。

7、别集:是指总汇一个人多篇著作的书,也称集或诗文集。

东汉以前,没有个人文集,文学著作都以单篇流传。

后来,文学作者增多,创作风格各异,后世之人为研究、欣赏某一家作品,乃将某人单篇流传别聚一起,故称别集。

8、通典:杜佑撰,凡200卷,记载上古至玄宗天宝年间典章制度的沿革,肃、代时代有关史事,附载于注内。

以“将施有政”为编纂宗旨,取材范围由经史百家博及汉魏六朝文集奏疏。

编纂体例采用二级标目,首分全书为八门,其下细分为一千多个小目。

全书条理明晰,脉络清楚,编辑思想明确,编纂体例新颖,因而被后来的政书编纂者视为典范。

9、出版:指通过某种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化活动。

包括排版、印刷、装帧与发售等具体环节。

10、刀笔吏:古时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因此历代的文职官吏也被称作“刀笔吏”。

11、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

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

书页鳞次相积,展卷时形如龙麟,收卷时形似旋风。

旋风装是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12、包背装:将书叶正折,版心向外,使文字向人。

书叶余幅向内,装订时在此打眼,用纸捻订起砸平。

再用一张厚硬整纸将书的封面与封底包裹粘牢,类似现在的平装书籍或无线胶订。

这种装帧的特点主要是包裹书背,所以称为包背装。

13、线装:将书叶沿版心中线对折,折叶排序后在前后各加书衣,然后打孔穿线成册,这种装帧方式称为线装。

14、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全集在编纂上力求完备,旨在保存文献;选集则以选取精华为务,旨在推荐佳作。

其编写体例为,以文体分类,每类文体之下再按照作者的时代排序。

总集大约产生于魏晋之际,现知最早的一部总集为晋挚虞所编《文章流别集》。

15、秘书监:始设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是我国最早专管图书校理的机构,隶属太常寺,不久废除。

魏文帝曹丕重设秘书监,专门负责艺文图籍之事。

晋惠帝后,秘书监成为中央管理图书及编纂事务的独立机构。

16、雕版印刷术:亦称整版印刷术,是一种将文字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质料的板上,制成版,然后在版上加墨印刷的方法。

雕版印刷术是活字印刷术先驱,也是我国古代书籍印刷出版的主要形式。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分期如何划分?(1)编辑出版的萌芽期:上古至西周;(2)编辑出版的草创期:春秋战国;(3)编辑出版的奠基期:秦汉;(4)编辑出版的初兴期:魏晋南北朝;(5)编辑出版的发展期:隋唐五代;(6)编辑出版的壮大期:宋辽金元;(7)编辑出版的兴盛期:明清;(8)编辑出版的斗争期:中华民国。

2、简述“熹平石经”的意义与影响。

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是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

二是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

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

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

三是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

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3、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主要有哪些方面?蔡伦在造纸术的总结、改进、推广等方面的功绩不容忽视,归纳起来,其贡献有三:一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

二是提高了造纸的技术水平。

三是提高了纸张的质量。

4、为什么说五代后唐雕印儒家经典是出版史上的重大事件?首先,它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将由印刷方式取代手抄、刻石等笨拙方式。

其次,五代刻书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

一方面提高了印刷术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它的发展。

第三,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即官刻。

中央刻书由国子监主持,称“监本”,这一制度影响了以后历代。

5、出版物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方面?(1)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记录知识的符号体系;(3)负载文字、图像的物质载体;(4)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5)一定的装帧形式。

6、竹木简牍的形制。

(1)刮削整治:截裁;刮削;杀青;(2)编简成册:单根竹片为简,编连诸简为策;(3)长度内容:简册长度与所载内容有关,长短有所区别:最短八寸,最长二尺四寸;简牍用于抄写书籍等,版牍多用于公私文书:诏令、尺牍、版图、奏牍;(4)书写字体:先秦篆字;秦汉隶书;毛笔蘸墨书写;(5)收卷:以最后一根简为中轴向前舒卷,成为一卷。

7、刘向图书编校活动的步骤?刘向、刘歆父子历时20余年,对当时传世的先秦河汉初官私著述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大规模整理,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察其编校工作,主要步骤如下:(1)广辑众本,编定篇章;(2)校雠全文,厘正文字;(3)杀青定稿,缮写上素;(4)撰写叙录;(5)分类编目。

8、印刷术发明的意义如何?印刷术的发明,昭示着人类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进入了印刷新时代。

印刷术未出现前,书籍全靠抄写流传,费时费力,差错率高。

唐宋以前,“家有书疏者,百无一二”,许多著作失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复本太少。

印刷术产生后,书籍亡佚情况大为改善。

印刷书籍省时省力,复本量多,印刷术成为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

印刷术的产生及应用,使图书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产业化,出版业逐渐形成,图书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动了书籍编辑业务的进步、装帧样式的革新和图书广告的发展。

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广为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和知识的交流。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中国古代编辑出版事业引以自豪的成就。

(1)中国是文字与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发端最早的国家之一,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始,夏商周历代君王世系都有案可查;自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始,中国史的每一年都有记录可查;自公元前722年起,中国历史记录可详细到具体月份。

(2)中国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体现了古代人民扬长避短的创新精神。

世界其他民族对文献间接载体的探索与尝试,基本上属于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或笨重,或昂贵,或粗糙,或易于损坏,大都不便流通。

(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图书事业,设有专门编纂机构或职官,并注重图书的佐治、教化作用。

夏商:太史令;西周至秦:御史;西汉:石渠阁、天禄阁;东汉:兰台东观,另有秘书监;魏晋至唐初:秘书监下设著作局;贞观时期设史馆;五代北宋:弘文馆、史馆、集贤院号称“三馆”;唐至清:翰林院。

(4)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合一的特点。

推重务实求真,辨伪、校勘、辑佚、版本等治书之学成就斐然。

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往往融编纂、注疏、校雠为一体。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形成“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如刘向《别录》是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明确提出“辨章学术”思想,即把各门类学术辨别清楚,昭示该门类学术的源流。

(6)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三种技术,是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

在捶拓和印章技术启发下,古代手工业者发明印刷术,使图书生产流通得到飞跃性发展,对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7)中国古代图书屡遭厄运,古代公私藏书在图书保护方面厥功至大。

如明嘉靖年间修建“皇史宬”,可防火、防水、防潮、防盗、防晒、防虫;同时的宁波范氏“天一阁”为现存最早私人藏书楼,保护图书颇见成效。

(8)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堪称世界之最的鸿篇巨制。

如《皇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2、论述孔子编辑活动的主要特色。

孔子编订六经,是我国历史上有成果保留下来、而且影响深远的最早的编辑活动。

自汉魏以来,学术界对其文化贡献一致概括为“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修春秋”。

考察孔子的编辑活动,其特点可从四个方面予以把握。

(1)述而不作的编辑原则。

孔子整理六经的原则十分明确,即“述而不作”。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并不意味着对原本典籍一字不改,意在强调尊重史实、实事求是,不篡改、歪曲历史。

孔子本着“述而不作”的原则整理文献,在教育活动中,却赋予旧文献以新的内涵,赋予旧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以述为作”。

(2)明确的编辑意图。

孔子编书,一则宣扬学说,二则追求实用。

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加强周天子统治,挽救世道衰颓。

如编定《诗经》时,“取其可施于礼义者”;编写《春秋》时,主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根据主观意向笔削材料,在客观叙事的形式下“隐寓褒贬”,因此达到“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效果。

孔子编书的另一个目的为配合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儒家政治理想的合格从政人才,具备实际的政治本领。

(3)科学的编辑方法。

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孔子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即多闻阙疑、无征不信。

孔子认为,对古文献的编辑应以择善而从,对史书的阙文要存疑,留待后人思考,不能主观臆测妄加修改。

如今传《春秋》,仍有相当阙误。

孔子认为,编集文献须重考证,若无客观证据,不可轻易下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