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氨、硫酸和硝酸】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
教材内容特点: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是强氧化性;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
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
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
此外,教材还重视环境教育,例如,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以往是用铜片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时反应不能随意停止,过多的SO
会造成环境污染。
现在改用铜丝与
2
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自然浓硫酸反应,反应一会儿后,拉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减少了SO
2
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教材前后联系: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
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
硫酸、硝酸既有酸的一些通性,又有它们自己的特性。
氨也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
因此,将它们归为一节进行学习。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稀硫酸、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也做过浓硫酸吸水的实验。
本节通过“思考与交流”,应用初中化学知识了解硫酸、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然后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氨的性质主要学习氨的水溶性、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知道氨的用途。
2. 通过浓硫酸与铜和碳的反应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 通过浓硝酸与铜和碳、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喷泉实验尝试分析产生某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2.通过浓硫酸和硝酸相似的强氧化性初步学会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并加以利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硫酸、硝酸以及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氮氧化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五、教学策略:实验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媒体:实验、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板块一: 氨的化学性质、制取及应用
化学学习任务2: 掌握铵盐的实验室制法
化学学习任务1: 掌握氨水及铵盐
的化学性质
化学学习任务3: 了解铵盐的用途
板块二:
浓硫酸
和
硝酸的强氧化性
化学教学活动:
演示浓硫酸与铜丝的反应,讲述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化学学习任务1: 感受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化学学习任务2: 感受硝酸的强氧化性
化学学习任务
3: 了解浓硫酸和硝酸的其他性质及其应用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