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
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
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
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修辞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以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史记·鸿门宴》)
5.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史记·廉蔺列传》)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洁。

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或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

(枚乘《七发》)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汉书·景帝纪》)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1.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2.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谏逐客书》)
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以使语势增强,避免呆滞,平仄协调,意境清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公十九年》)
七、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

(《史记·李斯列传》)
4.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相关主题